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余源培

余源培:论新时期的文化统一战线

  2012年11月28日16:18  

新时期文化统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文化统战开展工作要紧紧把握住文化自觉问题。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施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5]这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工作,就文化统战而言可抓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文化,保持其先进性至关重要,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具有统战性质,它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资产阶级顽固派反对这一点是完全错误的。与此同时,他又强调指出两点:其一,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式的,必须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公式的马克思主义,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1]707其二,应当把对于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把二者混为一谈,无疑是很不适当的。”[1]707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发展到爱国统一战线,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在这种历史语境下,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关键是创造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这种指导还需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大众话语”,关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

文化统战要在保持我国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保持一元与多元之间必要的张力上多做工作。一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多元指的是文化的多样存在。只有承认并重视社会生活中多样化思想和文化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才能谈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的必要性,换言之,否认多样性也就无需指导的一元性。它是以尊重差别、包容多样为前提的,不能将指导片面理解为唯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既不能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放任自流,也不能追求“舆论一律”的绝对统一,只能采取在尊重差异中扩大文化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增进文化共识。这就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同其它思想文化的“对话”和“整合”能力,达到“合而不同”境界。文化统战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坚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文化的独特功能是帮助社会的人解决“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定”问题,从文化认同中获得一种“共同家园”的亲切感。这里存在着一个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文化是一种社会基因,“可以理解为一个民族长久、稳定、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底层结构。”[16]文化是凝聚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

在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在56个民族共同生活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华夏民族观念中的国家认同。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我们应当发挥的首要作用是国家认同;而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则极力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分离、相对立,以所谓“保卫民族文化”为旗帜,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事实证明,文化确实同时拥有分裂和聚合的力量。我们要发挥爱国主义作用,提高对国家的整体归属感,对国家的自豪感、向心力,形成“多元一体”下的“一国”“一心”。文化统战应当关注这个重要问题的正确解决。

从历史上看,正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统一,使得中华民族具有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这种情况是不同于欧洲国家的。欧洲作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追求的是建立“民族国家”,其理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列宁和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上也主张“民族自决权”,即每个民族都有政治独立的权利。中国的情况与欧洲不同,志士仁人们都倡导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意识。例如,梁启超就提出“大、小民族主义”主张,他指出:“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他认为,唯有“合汉合满合蒙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共同对外,中国才能救亡图存。再如,孙中山先生提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明确主张以“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单元,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17]。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为此,应当防止“文化自体主义”苗头,表现为纷纷强调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重要性,甚至将本文化自成一体或自发一源,标榜其对其他文化的正宗性、唯一性和排他性。这客观上不仅助长了地方主义,而且会导致宗教狂热和民族分裂。这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必须反对和克服之。应当在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斗争中,重视文化统战的积极作用。

(三)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独特功能是凝聚力。我国文化统战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面旗帜。坚持这两面旗帜的统一,就能牢牢地把握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高度重视爱国主义。因为爱国主义深刻地凝聚着每个人对祖国的血肉依存关系,它是集体主义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上的体现,是各民族维系团结的纽带,是对海内外中华子孙的至高无上的感召,是中华民族赖以独立、生存、统一、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这种爱国主义在世代相继的历史中得到发扬光大: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主权。正是出予对爱国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强调指出:在历史新时期,“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全体中华儿女都“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3]369爱国主义可以激发出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积极认同、无比荣誉和尽忠献身,产生出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笃信无疑和高度责任。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虽有区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是爱国主义的最高产物。中国人民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对于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中国,否则就不能叫做爱祖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当然,我们在进行文化统战时也不能简单地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等同。这种倾向是确实存在的。爱国主义比社会主义有着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性,有着更丰富的历史底蕴性,有着更悠久的民族文化性。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爱国主义的作用,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提升到社会主义,同时要防止和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其表现就是偏激、封闭、保守和排外。

(四)坚持传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文化具有历史性、恒久性、承继性,它不可能人为中断;文化又具有流动性、发展性、碰撞性,它不可能固定不变。在全球化加快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克服文化封闭,在正确处理“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系中,赋予中华文化以时代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中华文化的精华主要是:一、崇人精神。《尚书》里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文解字》中将“人”诠释为:“人,天地之性最高者”。二、尚群精神。《礼记》中倡导“天下为公”;孔子主张“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传统之训。三、自强不息精神。《易·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视“生生不息”既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生准则,倡导“革故鼎新”。四、民本精神。《孟子·尽心下》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管子·牧民》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五、和合精神。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过犹不及”,“和为贵”;《中庸》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都是主张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六、忧患意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是中国传统官德的基本要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视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的特质,这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十分珍贵的。

黑格尔形象地说过: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18]真正爱护优秀文化传统,就必须将其存活于时代的前进步伐之中。在充分看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这种文化自身的不足,重视契合进现代意识,比如,契合进民主精神,应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契合进科学理性,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契合进契约理念,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契合进法治精神,从“人治”逐步走向“法治”,等等。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做具体分析,将其中封建糟粕当作精华,甚至主张全盘复古,那么,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就会就为中国现代化的阻滞力。因此,光强调文化的传统性是不够的,应与文化的开放性相结合。

在现阶段,“文化统战”的主要内容,就是建设“祖国文化”。它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民族、地区文化之精华;二是世界文明之精粹。“文化封闭主义”不能理性地对待文化传统,将传统文化孤立起来,拒绝与外域文化交往。十月革命后俄国就出现过“无产阶级文化派别”,反对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列宁批评这些人是“行会爱国主义”,是拿社会主义事业“开玩笑”。人类历史上的文化,从来都是在相互碰撞和渗透中发展的。对外来文化宜有开放兼容、海纳百川的胸襟,“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民族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能力:古代有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禅宗”;近代有“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五)坚持国内文化统战与海外和国际文化统战的统一

我国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主要有两大范围的联合: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的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政治内容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组成;另一个是大陆范围外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爱国者所组成。除此而外,还有广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就是在国际上广交朋友,争取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以便孤立顽固派。这些都突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国际性。比如,新华侨增多并进入我国主流社会,如何团结他们;大陆人士“走出去”的不断增加,如何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宗教工作、“一国两制”工作,越来越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进行;如何防止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破坏;加强与国际友好人士的交流越来越重要。这些都要求将国内文化统战与海外和国际文化统战相结合。

在完成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中,文化统战大有可为。祖国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力,虽然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更具有根本性、渗透性、深刻性。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局面,需要文化来“解铃”。两岸的和平稳定发展和最终的和平统一,不能只靠物质层面,经济固然重要,但却不能代替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思想沟通。两岸在共同促进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交流中,必将增进和深化两岸的共识。文化是民族之“根”和“本”,文化交流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开展对中华民族“根”和“本”的认知,文化融合能够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在开展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的团结中,文化统战必不可少。现在地球村的交往更加频繁,流动中的社会人普遍出现文化寻根意识、文化认同意识的加强,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迫切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譬如,我国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受到欢迎,就是适应了这种需要。截至2009年3月,中国在世界各地兴办了大约256所孔子学院,计划在2010年达到500所左右。办好孔子学院要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不要过分意识形态化;要重在弘扬中华文化,不要办成“控制学院”;要满足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需求,更好地帮助他们安身立命,更好地建设海内外华侨的报国文化。过去的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现在建设时期也是这样,特别是当祖国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海内外华侨总是体现出浓烈的血浓于水的情怀。

在宗教对话中,文化统战应当更好开展。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整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世界和谐。单就“伊斯兰教”来说,拉什迪因《撒旦诗篇》引来追杀风波;塔里班对巴米扬大佛的摧毁;“9·11”事件的震惊世界;恐怖自杀声浪不绝于耳……原因虽然十分复杂,背后确实存在一个宗教问题。可以从宗教的文化功能入手,用文化战线缓和各种矛盾。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文明有两大本原:“一为欧洲古代遗传之文明,即希腊、罗马之文明也;一为中世纪吸收外来文明,即耶稣教之文明也。此二文明为欧洲文明之源泉,凡百学术,悉出于此,道德学说,亦不能外之”[19]。毛泽东也曾强调要研究宗教。1955年3月,毛泽东和达赖喇嘛谈话时指出:“我们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国、把世界搞好,佛教教义就有这个思想”;“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20]为了搞好宗教统战工作,1963年年底,他专门批示:“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素食影响到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不研究宗教,“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21]在开拓国际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空间上,我国需要发挥文化统战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世界中,文化统战作用重大。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大约有190多个国家,63种宗教,6 700多种语言,至少有几百甚至上千个民族。如何进行相互交流,文化成为沟通的桥梁。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对抗。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基本事实,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贡献。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上,共计154个参与投票的国家和地区,以148票赞成通过《文化多样性公约》,反对文化霸权。文化可以成为人与人心灵和情感沟通的桥梁、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现在各民族、地区的文化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域的限制而走向世界,形成跨文化既交流交融,又矛盾竞争的格局,更加要求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意识、协商意识。“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追求只能通过不同的文明来表达,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22]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简短结语:在当今世界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将文化自觉纳入统一战线工作的社会资源配置和总体格局之中,对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上新台阶很有必要,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文化统战的特点是“柔性原则”(潜移默化)和“对话原则”(和而不同)。文化统战不仅是文化人的事情,党和政府从整体上都应当高度关心。开展文化统战要求重视统一战线的文化氛围,提高统一战线工作者的文化知识、素质和修养,要有一定的“雅性”和“雅量”。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