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化统战对于21世纪中国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这一大趋势面前,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用新的理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2]。其背景就是从“综合国力”到“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提出。
“综合国力”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起关注。它最初由美国的富兰克尔提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中,明确将综合国力区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所谓“硬权力”,指靠经济和军事实力支配的力量,这种“命令式的实力主要靠诱惑(胡萝卜)和威胁(大棒)”。“然而,除此而外,还有一种间接运用力量的方法”,它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其特点是“使人随我所欲”,“这与用主动命令的方式使他人随我的意志而行动的实力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认为,这就是“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吸引力,以及国际机构准则和制度。”[3]其核心是国家的凝聚力和创新力。1993年,哈佛大学另一位教授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逢》,他引用捷克总统哈维尔的话说,“今天,文化的冲突愈演愈烈,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危险”;他还引用欧盟前主席德格尔的话说,“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冲突而非经济或意识形态冲突而引爆”;“在后冷战的时代的世界,文化同时拥有分裂和聚合的力量。因为意识形态而分道扬镳的人民,却因文化而凝聚在一起”;“因意识形态或历史环境而结合在一起的国家,也会分裂或内部关系紧张。”为此,他举出前南斯拉夫分裂和波黑地区的战乱、前苏联许多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纷争为例,得出结论说:“文化认同是决定一个国家敌友的核心要素”;其“最独特的精髓”是“长久延续的历史文明”[4]。在此基础上,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特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与以“施压”为特征的经济和军事硬实力相区别,文化软实力是依靠“吸引”和“同化”而得到人民和别国的自愿认同,它的作用是历时性的、弥散性的和隐性的。
“文化软实力”的提出使得文化统战显得格外重要:
(一)这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但是,对于什么是新时代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我们是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的。最初将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基本上指的是提高国家的硬实力。这还是传统发展观所理解和要求的现代化,其局限性是忽视了人的健康发展,低估了文化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实践已经与社会发展的当代大趋势不相符合。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文化)支柱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文化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党中央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意味着领导现代化的宏观思维,已经从“两维”开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经过“三维”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重),发展到“五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整体系统思维。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应当重视文化的社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价值观。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思想、文化的力量,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现代中国文化,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法奠定的,没有文化的崛起是很危险的。”[5]这应当是开展新时期的文化统战工作的现实立足点。
(二)这是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的需要
现时代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的发展战略都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文化则是软实力的核心,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主要权。这可以从三个层面认识:
文化与经济建设存在着互激作用。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在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例如著名品牌,就是经济具有文化特性的一种表现。它虽然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却可以反复地转化为物质财富。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创造财富的更高能力。文化创新已经日益成为经济价值创新的关键所在。
文化与政治建设存在着互激作用。在传统的国家统治中,主要是依靠强制和暴力。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强调治理、强调“善治”,除继续保持强制和暴力功能之外,更加重视“社会认同”的“合法性”。布热津斯基认为,文化“它要么成为精神凝聚力的源泉,要么就是混乱之源;要么成为达成政治共识的基础,要么就是冲突的祸根”[6]。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人民和民族都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7]回答这个问题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键。文化是一种统一力量,它会将具有不同意识形态信仰的人们统一起来、团结起来。一个没有文化核心的社会是难有立足之地的。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政治,这些都迫切需要文化的引领。与此同时,文化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汉代思想家刘向将“文”与“化”相结合,明确提出“以文德化人”的主张。这一观点道出了文化的道德内蕴和育人功能,要通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来实现。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总之,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方不少国家纷纷提出“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这应当是新时期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世界历史眼光。
(三)这是开拓统一战线深度和广度的需要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部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特别突出对政治统战的重视;在“文革”结束后,特别重视将政治统战与经济统战相结合,开辟改革开放之路;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尤其需要在做好政治统战和经济统战的同时,开拓好文化统战。这是由党的中心任务和统一战线的性质所决定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融入全球化后的中国,面临新的挑战和许多不确定因素、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经济实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带来社会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多变;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民主政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的整合滞后于社会的分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核心价值受到挑战;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尚待完成……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只靠政治和经济手段,需要重视文化的独特功能。“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8]文化统战对于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文化创造社会核心价值观,提供构成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道德的文明基石;先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是沟通海内外、海峡两岸的“心灵之桥”,为56个民族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先进文化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催生社会和谐。统一战线是做团结人的工作,是做争取人心的工作。统一战线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