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多样化价值观与价值导向
价值观是人们的文化积淀和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的利益、需要等在心理、思想和行为取向上的反映,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文化传统不同,所处的生存发展条件不同,生活实践的方式和经历不同,特别是人们的立场、利益、需要和素质、能力不同,因而不同宗教、民族、阶级、阶层和群体的价值观往往不尽相同,不同个人的价值观也有差异。不同主体往往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坚持自己特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甚至可能带有较浓厚的个性化和情感化色彩。换言之,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什么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不可能完全等同或彼此替代。世界上不存在“无主体”的抽象的价值观念。
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多样化文化传统、多样化生存条件的情况下,在不同人之间存在多样化活动方式、多样化利益差别、多样化角色分工等情况下,价值观的差异与多样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现实。必须立足现实,承认和利用一切合理的价值观,从中总结和概括先进的社会价值导向的内容。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杜绝简单地强求一律和强加于人;要令人信服必须给予科学的说明和正确的引导。这有利于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以实现大众创造力的充分涌流;同时,也有利于管理部门解放思想,确立应对多样化现实的健全心态,自觉地保持科学、严谨、宽容、求实的作风,杜绝种种简单化和极端化的做法,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承认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多样化的价值观,并不意味着一切多样化、甚至互相对立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和合理的,都有着相同的前途和命运。实际上,有些人的价值信念、信仰是违背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如迷信与邪教就背离了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有些人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是非理性、自私自利的,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就是人的私欲和贪欲膨胀的结果;还有些人的价值观是反社会、不文明的,典型的如各类社会破坏分子和恐怖分子的价值观,等等。这些愚昧、腐朽、落后的价值观是逆历史潮流、没有生命力的,它终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唾弃。我们不能因为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多样化事实,就放弃应有的主体立场和责任意识,对那些愚昧、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听之任之,对宣传和倡导科学、合理、先进的价值观缺乏热情,丧失信心。
在世界范围内,多样化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国家、宗教、阶级等价值主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倾向,反映了不同价值主体在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文化观念方面的差别与对立。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比较、交流与融合,也只有在符合一定价值主体客观利益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坚持和弘扬代表自己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与维护一个民族、国家、宗教、阶级等的立场和地位密切相关,与一个民族、国家、宗教、阶级等的前途与命运密切相关。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不同民族、国家、宗教、阶级等的经济、政治之争的继续,是相互之间竞争的更为深层的表现。
一切进步的价值主体总是会坚持改革、开放的态度,站在时代前列,顺应历史潮流,变革那些已经陈腐过时、僵化保守的价值观念,引导整个社会确立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使自己的价值观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由于社会主导价值观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因而社会价值观的变革往往要依靠本阶级的先进思想家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然后运用各种方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革命性地改造世界,不断引导社会向前发展。
共产主义价值观是一套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旨在全世界最终建立“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5] 649为目标的先进价值观,是代表人类光明前途、最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的进步的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树立共产主义价值信念、信仰、理想,即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全体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平等、自由和人格独立的社会主人;消除旧式分工,劳动成为自主的活动和人们的“第一需要”,人民“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一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294。共产主义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是我们的最高使命和奋斗目标。当然,这一先进的社会价值导向还有待人们逐步地去建设和落实。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价值导向的任务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的关键在于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基础,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化为人民大众的实际行动。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6] 997江泽民也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7] 45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将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当然,坚持先进的社会价值导向与尊重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不是对立和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价值观是以所有个人的价值观为表现形式和基础的,完全脱离人们实际的价值信仰、价值标准、价值取向的抽象的社会价值导向,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市场。另一方面,社会价值导向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的内容、性质和形式大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他所属的那些群体,是文化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因素濡染和教化的结果。社会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通过社会舆论、经济制裁、道德与法律规范等,要求人们对社会价值导向有所认同,并不断地在社会活动中加以调整和校正。此外,“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56,因而人们的价值观之作用的发挥,也往往需要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集体的协商与合作,以一定社会方式付诸实施。
因此,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必须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价值导向与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利用舆论导向、利益机制的调整,以及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约束机制等,对人们的多样化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和调节,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确立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倡导和弘扬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合理地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社会主体导向原则的体现,也是文明社会的权力、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李德顺. 邓小平人民主体价值观思想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