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赵冠峰:《布列斯特和约质疑》,载《史学集刊》2004年第1期。
[2]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人民日报》1985年10月25日。
[3]詹真荣、熊乐兰:《论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2期。
[4]钱可威:《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观》,载《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5]王平;《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初探》,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第4期。
[此文为吴潜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06&ZD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2]《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1页。
[3]《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4页。
[4]《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0页。
[5]《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8页。
[6]《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9页。
[7]《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9-640页。
[8]《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4页。
[9]《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2-644页。
[10]《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4-645页。
[11]《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8页。
[12]《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13]《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8页。
[14]《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2-173页。
[15]《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1页。
[16]《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7-20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309页。
[21]《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7-518页。
[22]《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8页。
[23]《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8-519页。
[24]《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