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吴潜涛

列宁爱国主义思想探析

吴潜涛 杨峻岭   2012年11月26日08:40  

二、布列斯特时期列宁同爱国主义的断然决裂

在世界革命思想的指引下,列宁以坚定的国际主义立场为依托,高举世界革命的旗帜,坚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和“战争失败主义”的基本策略,与第二国际中社会沙文主义和调和主义者等所谓的“爱国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进行了思想、组织上的彻底决裂。他不顾考茨基、卢森堡等人的反对,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有利时机,在俄国率先发动了无产阶级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然而,当时的苏维埃政权的处境非常恶劣,政权极其不稳固。一方面,苏维埃政权亟待建立新的国家机构以取代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亟待建立新的军队和取消在内战中发展起来的无政府主义;另一方面,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根本无力组织防御德国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为了给苏维埃政权争取一个喘息的时机,列宁主张立即同德国单独缔结和约,使对革命构成巨大威胁的德国帝国主义保持可能的中立,以便利用这个喘息机会集中国内的一切力量用以巩固国家机构和军队方面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卫祖国。根据当时德国提出的条件,苏维埃共和国必须将原属俄国的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出去,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以及里夫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莫昂宗德群岛的一切权力;苏维埃政权保证给德国一定数额的金钱,以偿付其在帝国主义战争期间供养俄国战俘的费用等。列宁权衡国际国内局势,于1918年1月7日在向苏维埃共产党提交的《一月七日的提纲》中,阐明了在目前德国提出的尚可容忍的条件下,立即同德国缔结和约的必要性。与列宁主张的立场相反,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坚决反对接受德方提出的掠夺性条件,坚决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德国帝国主义宣布战争;托洛茨基则主张苏俄应宣布停战、复员军队、但不签订兼并性和约,即所谓不战不和。由于布哈林和托洛茨基的坚决反对,使得列宁的主张未能得到苏共中央的多数支持。1918年2月18日,德国向苏俄发起全面进攻。1918年3月3日,在战争形势十分危机的情况下,列宁不惜以牺牲俄罗斯民族的最大利益为代价,不惜陷布尔什维克党于彻底分裂的境地,以辞职相威胁与德国侵略者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这是一个更加可耻、更加苛刻的骇人听闻的掠夺性条约。根据和约,苏维埃俄国共丧失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各种形式向德国交付60亿马克的赔款。《布列斯特和约》是新生苏维埃政权为了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保存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实行的一种革命妥协。它为新生的苏维埃红色政权赢得了喘息时机,使苏维埃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得到巩固,国家经济得到了整顿,建立正规的苏联红军,为后来击溃国内、国际的反革命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政权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签订这一屈辱性和约,根源于其坚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世界革命立场,并坚信俄国只有为即将到来的欧洲,乃至世界革命作出必要的妥协和牺牲才能真正使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得到巩固。列宁指出:“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愿违背马克思主义和整个社会主义的原则,那就不能否认,社会主义的利益高于民族自决权的利益。”[11]面对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时期,持狭隘爱国主义立场的孟什维克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痛苦、怨恨和愤怒,列宁说:“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特别巨大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困难,就是它不得不经过一个同爱国主义断然决裂的时期,即布列斯特和约时期。”列宁认为,“这个和约引起的痛苦、怨恨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12]但是,当时的布哈林和社会民主党左派却不能理解列宁的国际主义、世界革命的情怀,他们强调俄罗斯的荣誉、利益是不容侵犯的,这种巨大牺牲是不值得付出的。对此,列宁严厉批判斥责他们已经成为“爱国主义”、“市侩民族主义”的俘虏。事实上,列宁始终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最终巩固寄托在世界革命的胜利的伟大设想上,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你就应当为了国际革命而牺牲自己的一切爱国主义情感,这个革命一定会到来。”[13]对此,斯大林在列宁葬礼的悼词中曾作过明确的阐明,他说:“列宁从来没有把苏维埃共和国看作最终目的。他始终把它看作加强西方和东方各国革命运动的必要环节,看作促进全世界劳动者战胜资本的必要环节。列宁知道,不仅从国际的观点来看,而且从保全苏维埃共和国本身的观点来看,只有这样的见解才是正确的。列宁知道,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才能鼓舞全世界劳动者去进行争取解放的坚决战斗。”[14]

三、正确理解列宁爱国主义思想

1.科学界定了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的这句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言,被众多研究爱国主义精神的学者们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权威阐述。事实上,早在1985年10月25日,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一文中就已经将1977年版《列宁选集》第3卷中《皮梯利姆·索罗金》一文中“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的译文修订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被声明纠正的译文之所以强调“彼此隔绝”,是因为,列宁在《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所说的爱国主义,是同小生产者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列宁认为,“爱国主义,这正是小私有者的经济生活条件造成的一种情感。”[15]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比较,它是最爱国的。大资产阶级比较国际化,小资产阶级不大活跃,同其他国家很少联系,也没有卷入世界范围的商业周转……我们在布列斯特和约时期曾经不得不反对爱国主义”。[16]显然,在列宁看来,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是一种旧的、狭隘的爱国主义。正是这种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得小资产阶级在1918年初,不顾当时旧的军队已经瓦解、新的革命的军队尚未建立的客观现实,坚决反对刚诞生不久的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缔结布列斯特和约。在他们看来,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和约,是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所不能接受的,也是对其爱国主义情感的“亵渎”。因此,小资产阶爱国主义不仅是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隔绝、封闭的产物,而且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是小资产阶级狭隘、封闭的意识观念的反应。

由此可见,列宁在《皮梯利姆·索罗金》一文中所说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旧的、狭隘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这句名言,是列宁对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概念界定,而不是对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概念界定。但是,由于一些学者缺乏对经典原著的深刻研读,因而长期以来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对列宁爱国主义思想的错误理解。

2.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工人没有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

早在1848年,马克思就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明确宣布:“有人还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工人没有祖国。”“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7]显然,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在世界范围的实现,各国人民的民族隔绝将不复存在,民族隔绝消失了,爱国主义当然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马克思不承认工人阶级有所谓的祖国,自然不会仰慕或歌颂爱国主义情感或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马克思在他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又一次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国际主义立场,他说:“工人阶级的解放既然要求工人们兄弟般的合作,那么当存在着那种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时,他们又怎么能完成这个伟大任务呢?”马克思呼吁工人阶级“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这种活动时就团结起来同时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18]因此,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庄严宣布,工人阶级“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19]显然,马克思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战士从来就不是所谓的爱国主义者,而是摆脱各种“爱国主义”偏见束缚,团结起来敢于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的,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意识的“国际主义者”或“世界公民”。在马克思看来,打破地方界限、民族界限,实现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与联合,是实现无产阶级劳动解放的根本途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指责“拉萨尔从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理解工人运动”,不惜以牺牲工人运动为代价,来迎合俾斯麦政府的国际阴谋,而对于“德国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竟一个不提!”[20]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世界革命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列宁之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批判和否定爱国主义,一方面与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世界革命的立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在帝国主义战争即将爆发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趋于成熟的特殊历史时期,列宁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同当时严重危害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前途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以及欧洲各国的帝国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的“爱国”思潮进行坚决斗争的目的在于:反对战争、倡导和平,防止各国无产阶级沦为帝国主义各垄断组织之间相互残杀的手段和工具,避免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自身的革命力量受到削弱。

3.不能无原则地批判爱国主义

列宁在当时之所以无情地批判爱国主义,是因为这种爱国主义是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狭隘民族主义,它背离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任务的最大障碍。其实列宁并不是无原则地批判和否定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比如,他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批判“左派共产主义者”时说:“你们惯于把‘护国主义’看作卑鄙龌龊的东西……以致你们中间有些人竟然荒谬到以为在帝国主义时代保卫祖国是不能容忍的(实际上,只是在资产阶级所进行的帝国主义的、反动的战争中,保卫祖国才是不能容忍的)。”[21]列宁指出:“如果是剥削者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而进行战争,这就是罪恶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采取‘护国主义’就是卑鄙行为,就是背叛社会主义。如果是已经战胜本国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进行战争,那么这种战争就是合理的和‘神圣的’。”“为了同国际社会主义‘加强联系’,就必须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谁要是对无产阶级已经获得胜利的国家的国防采取轻率的态度,他就是在破坏同国际社会主义的联系。当我们是被压迫阶级的代表时,我们不曾轻率地对待过帝国主义战争中保卫祖国的问题,我们从原则上否认了这种保卫。当我们已成为开始组织社会主义的统治阶级的代表时,我们就要求一切人严肃地对待国防。”[22]“过去,我们从原则上反对护国主义,所以我们当时有理由讥笑那些好像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利益而想‘保护’自己祖国的人。现在,我们已经获得做无产阶级护国派的权利,问题的整个提法就根本改变了。”[23]由此可见,在列宁那里,是肯定还是批判爱国主义,关键要看现存的国家是否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国家,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积极支持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的越南、印度、伊朗,非洲的喀麦隆、尼日利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欧的爱尔兰等国家在大战中先后爆发了反帝武装起义。尽管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加深了欧洲的革命危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反帝的重要同盟军。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24]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波兰、芬兰等弱小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运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所有这些都表明:对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而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战争,列宁不仅完全理解,而且是积极支持的。在列宁看来,对爱国主义战争的批判和否定是有条件的。无产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护国战争是正当的、神圣的,被压迫民族、人民为了摆脱殖民统治和殖民压迫而进行的爱国主义斗争也是正义的斗争;巩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的必要前提和根本途径。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