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新闻链接

建构创新体系 促进繁荣发展

袁贵仁: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大有可为 (3)

——访教育部部长

  2011年07月06日09: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5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力军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素来有“五路大军”的说法,作为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雄厚的高等学校,近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成果表现在几个方面?

  袁贵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力雄厚,高校是一个重要方面军,也可以说是主力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密集,学科齐全,积累丰厚。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约44万人,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85%左右。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精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育人水平和科研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与范围大为拓展,奉献出一大批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新进展,呈现了新气象,作出了新贡献。突出表现在:一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中央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教育,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教育,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二是推进理论创新。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教书育人又潜心治学,产出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传世文献和学术精品,为探索人类文明进程、传承优秀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围绕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产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三是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自己的知识才智和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环境、制度环境、人才培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科研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产物,它的突出贡献就是将个体、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团队、综合的力量,推动了高校科研组织形式由分散走向整合、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固定走向流动,促进了文科研究从传统组织形式向现代组织形式的转变。

  6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十二五”期间,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系统,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格局中,有什么战略目标?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

  袁贵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新贡献。

  一是为人才培养作出新贡献。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促进科研、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加大优秀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更好更多更快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为提升科研能力作出新贡献。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雄厚和学科齐全的优势,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开展联合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三是为服务社会作出新贡献。大力加强应用对策研究,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积极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重大问题的战略性研究、影响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

  四是为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新贡献。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实施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学术文化工程,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样式和解读方式,大力推进国际问题研究。

【1】 【2】 【3】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