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和杨耕主编的《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丛书,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您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袁贵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同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实践活动的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三个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构成了一场极其特殊、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变革的时代和发展的社会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必然给哲学思考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探讨其中的规律,思考并构建中华民族的当代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成果引导现实运动,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主要使命和责任。无论是从研究深度还是就研究广度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都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
回顾近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学者提出和探索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初步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水平的回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从理论体系意识到现实问题意识,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价值观、人的理论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对话;从文本—文献学解读模式的确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普及化的推进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3 重温经典 联系实际 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未来会在哪些方面有较大发展?
袁贵仁: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一系列可喜的现象。一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其精华往往集中体现在它的经典著作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是直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原生形态”,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正是在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论核心是实践的观点,理论形式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的统一,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二是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实践。马克思是哲学家,更是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释世界的哲学,更是改变世界的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仅仅从文本到文本,从哲学到哲学,重要的是从理论到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的论证方式是抽象的,哲学的问题是现实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高度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以自觉的哲学意识、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彻底的批判精神,深入现实、超越现实并引导现实运动;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当下中国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从对中国的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作出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理论贡献。
三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自觉的理论创新,建设属于我们自己时代和民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4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是什么?在当下,在您刚才说到的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在高校教学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
袁贵仁: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统一,也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括:“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化解”中国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创造性地上升为哲学问题和哲学理论,用中国的宝贵经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化解”和“深化”的反复过程中,清理、改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的因素,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
二是坚持理论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是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和启迪学生理论思维、激发学生理论兴趣、提升学生理论境界的重要职责。在高校讲坛上,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又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融理想、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这样传播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既可信,又可亲”。
三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要始终自觉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与现实的“对话”中同学生“对话”,从而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变化中的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忽视对自己时代新的社会现象的思考,忽视对自己时代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忽视对自己时代新的理论成果的批判继承,把自己同实践、科学、文化隔离开来,那就会“作茧自缚”,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封闭、孤立而走向枯萎。
四是坚持哲学教学与哲学研究的统一。讲授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基本前提是研究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及时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转化到教学活动中。用“中国话”、“家常话”、“新话”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惟其如此,才能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变成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这是破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难题的现实路径,也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的一个关键所在。
![]() |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