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章选登

马克思关于认识的“第二条道路”论述及其意义 (2)

  2011年05月13日15:13  来源:辽宁日报

  马克思这最后一句归纳,很重要,但需要加以诠释。我的理解是:现在这种“具体”,即思维去把握的具体,就是“精神上的具体”,也就是说,不是“原始的”、“原先的”、“原汁的”具体,而是从“抽象-理论”方面来加以观照了的具体,因此是“精神上的具体”。此时的具体,就是上升的具体了。这种“抽象”和理论性的运思,很可能不是很易于理解,我且用实际的例证来加以申说。

  比如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经典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体系,当我们将它应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时,就是一种长时段、大范围和极深刻的“从抽象到具体”。而这种“从抽象到具体”,是一方面掌握了“抽象-理论”的精华与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则是将这种理论运用到中国的社会实际和具体实践中去。这样,“中国的实际与实践”,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的、自在的客观实际和实践,而是被“抽象-理论”观照了的现实,是被用理论分析、解剖、给予了理论解释的“具体”,因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具体”了,也就是从“自在的具体”跃居为“自为的具体”了。而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就实现了飞跃,达到了认识的上升。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第二条认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样产生的。

  再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说。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抽象”,它概括了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吸取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融会了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理论。在理论方面,它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因此,这是一种综合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诸多理论的宏大“抽象”,其内涵十分多元、丰富、深邃。而它所依据的社会实际、具体实践,则同样是多元、丰富、深邃的。但是,因为是一种宏大深邃的综合,所以,它在实现理论概括的过程中,如马克思所说,“从表象中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作为一种理论,不会、不可能也不应该包含所有地区的具体情况。它包含综合后的大具体,但不包含局部的、细小的、个别的具体。这就是抽象比具体深刻,但具体比抽象丰富的原因。抽象包含具体的本质部分,但不包含具体的一切部分。这样,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就需要用抽象的理论去观照具体实际,即梳理、分析、解剖具体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在更高的层面上,以理论的视角,运用理论的原理,来考察和“解释”具体的实际-实践,弄清楚什么条件、怎么规划、怎样行动,才是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原理,又适合具体地区、具体单位、具体项目的实际的。这样做,就是在完成一次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上的上升和飞跃。而理论上可以推断,实践也证明,只有实施了、完成了这种马克思称为认识的 “第二条道路”的认识上的上升时,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有些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并没有注意实施、完成这种认识上的飞跃,而是一般地、从抽象到抽象地去做,忽略了甚至无视本地区的具体实际,没有把 “抽象-理论”和“具体-实际”互相结合起来,使自己的那个“具体”(具体地区、具体单位、具体项目)成为“精神的具体”,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本身的具体之中。这就难免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上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实际上却产生违背它的不良结果。

【1】 【2】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