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什么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只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是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的。从理论认识上看,《共产党宣言》中讲:“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6、293页)消灭私有制,就是建立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同上书,第3卷第630页)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是共产党人一贯奉行的科学社会主义理念。
从实践依据上看,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是后起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板。它完全消灭了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公有制的形式采取了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和集体农庄所有两种形式。我国则采取了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和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形式。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消灭一切私有制。我国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应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发达国家建立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模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起点模式,否则就脱离了我国的国情。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加上实行排除市场调节作用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了长期的短缺经济局面。许多日常消费品严重短缺,凭票凭证计划供应。饭馆用餐要排队,理发要排队,买东西要排队。这种状况使我国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了长期供给短缺的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10年可超过日本,升为世界第二位。人均GDP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0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800多美元。总体上说,全国已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短缺经济已成为历史,卖方市场已转为买方市场。这种巨大的历史变化和成就,无疑包含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贡献。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搞单一的公有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符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我国利用多种资源,尽快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增加就业,减少社会压力;也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
在研究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时,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搞单一的公有制,主要依据是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国情。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不禁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8页)毛泽东关于我国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明确指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的论述,对于研究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有指导意义的。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讲:我国为什么要保存资本家,因为国家有需要,对人民有利益,可以增加工业品。可惜的是,毛泽东的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思想,在后来的经济与政治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未能实现。现在,我国在理论认识上明确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短时期的政策措施,它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与公有制经济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毫不动摇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性范畴。毛泽东提出而未实现的理论思想,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
因此,我们既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又不搞单一的公有制。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当然,更不能忽视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能无节制地发展私有制经济,不应重私轻公、扬私抑公、以私害公,使非公有制经济取代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