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用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战斗力量,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这期间,很多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介绍进来。如,1919年5月食力在北京《晨报》上刊载了《劳动与资本》,即马克思的《雇俑劳动与资本》;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摘译了《哲学的贫困》,等等。五四运动后,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走上共产主义道路,其中的许多人便受到了译介过来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影响。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李大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于1919年译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1920年3月在北大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译编马克思主义著作,在1919年主编《新青年》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他的三万字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包括其中的社会学进行了科学评价,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史观、经济学说与社会学理论的统一。同年,《晨报副刊》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连载了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即《雇佣劳动与资本》) 译文,接着又连载了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即《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译文。李大钊等人译介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的著作,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关键性作用。
1920年,上海《国民》杂志第2卷第3号刊载了由费觉天翻译的《马克思底资本论自序》(即《资本论》第1版序言)。同年李大钊部分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在1920年首先全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他所译的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和上海档案馆,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全译本。陈望道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研读过社会主义理论,回国后积极参加进步思想宣传活动。1920年初,他开始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他躲在一间破旧的柴草棚里,除了要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还要防备敌人的搜查。陈望道用了三个多月时间译完此书。《共产党宣言》中译单行本第一版印刷1000本,很快赠售一空。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社会主义研究社又于9月出版了第二版。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