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章选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与中国问题的解答 (2)

  2011年05月13日11: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着力解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剔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着力解答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主题作出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分析国情和世情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这两个判断,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关键性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对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明确,使我们集中精力搞建设有了可靠的世情依据,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理解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由此全面展开。

  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作出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0多年来,通过改革,我们逐步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放,我们逐步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状态,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个有机结合和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全面贯通,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决了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改变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出了发展缓慢、活力缺乏的困境。与世界联系的加强,使中国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可以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当代中国主题作出明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强国富民的历史任务,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明确提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正是基于这些新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作出明确阐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深刻揭示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 【2】 【3】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