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章选登

重读经典:马恩的世界史理论与城市化 (2)

  2011年05月13日11:12  来源:北京日报

  首先,对国际化城市的定位要有正确的认识。在世界历史时代,每个人既是地域的个人,又是世界历史的个人,而根本上是世界历史的个人,这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与此同时,每个城市既是地域性的城市,又是世界历史性的即国际化的城市,而根本上是国际化的城市,这就意味着,我们讨论所谓的国际化城市,在质的意义上其实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因为当代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国际化的;只有在量上讨论才是有些意义的。也就是说,只存在国际化程度高低的问题,而几乎不存在什么是否是国际化城市的问题。如果在是否是国际化城市的问题上绕来绕去,差不多是自讨苦吃。

  其次,对何谓世界城市的判断要有清醒的认识。世界城市作为一种高端城市形态,它存在的依据根本在于处于国际城市体系分工的高端,而国际分工体系向来是由多重的分工复合形成的,这就意味着,有多少种国际分工,就有多少种处于高端的世界城市;一个城市占据着多种国家分工的高端数量越多,它就越是复合的世界城市。目前一些人在讨论到底有几个世界城市,是不是只有纽约、东京、伦敦才是世界城市,巴黎是不是世界城市等等问题,在笔者看来是没有什么意思的。维也纳就是音乐界的世界城市,巴黎就是服装界的世界城市,难道不是吗?此外,人们还经常用有限的几个指标,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几个指标来衡量是否是世界城市问题,这种做法如果全面,当然是值得大力提倡的,问题是如果把这些指标定得过于狭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眼界狭隘的表现呢?如果我们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而忽视了长远的前景,后人又会如何评价我们呢?

  第三,对世界城市的建设思路要有清醒的认识。世界城市是在全球化、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世界城市。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构筑与周边及世界其他地域的物流、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交往通道,在多赢博弈中实现自己的建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在自身追求的特有分工方面,切实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否则,过于强调与世界的联系极易造成寄生性的发展后果,进而形成实质上非自主性的世界城市局面。对北京来说,如果它不能成为中国北方区域一体化意义上的中心城市,即便它成为世界城市,其发展潜力也是不容乐观的。

  还应该看到,世界城市之为世界城市,意味着它的建设主体是世界人民,而不仅仅是北京市民,当然北京市民应当是基本的主体或者说是核心力量。而这就提示我们思考下述问题:其他建设力量为何也愿意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如何才能把非北京市民的其他力量努力转化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力量?

  第四,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严峻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建设世界城市并不意味着城市的大规模量的扩展,也不意味着城市中一部分人的发展要以另一部分人的贫困为代价。大规模的量的扩展会造成愈益严重的生态、资源问题,极大地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可取的核心办法是通过合理的分工和便捷的交通体系,形成城市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联合体,以缓解中心城市的巨大生态和资源压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消除城市贫困问题上下大力气,不能造成马克思所说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激烈对抗,以便为首都世界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基础。 (袁吉富/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1】 【2】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