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世界城市的话题,在学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些讨论成果颇丰,但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世界城市似为不多。有鉴于此,笔者斗胆从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史与城市化理论的角度,谈谈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理论思考。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历史就是由地域性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城市化的过程。现代城市化意味着世界历史以各个城市为主要枢纽连接起来。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如果说现代社会是以现代生产为经济基础的话,那么,这一经济基础的必要手段就是“大工业城市和廉价而便利的交通”。在便利的交通而形成的世界网络之中,城市显然就是这网络中的枢纽和支点,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主要基地。
值得提及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中心不断转移的过程。在世界历史条件下,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层级格局。最初中心是英国,随后代替英国成为世界历史中心的是美国。对此,恩格斯曾经有远见地指出:“当英国迅速丧失它在工业上的垄断地位的时候,法国和德国正在接近英国的工业水平,而美国正要不单在工业品方面,而且在农产品方面把它们统统赶出世界市场。美国实行一种至少是相对的自由贸易政策,无疑会彻底摧毁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同时会破坏德国和法国的工业品出口贸易”。如果我们顺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推断,在各个城市之间是不是也有一个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层级格局问题呢?如果有,那中心城市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世界城市吗?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其现代城市化理论,在我们这个全球化或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在首都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建设目标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日益显现出它的巨大意义。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