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11年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十三: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整理与研究

2012年01月31日16:2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1年12月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1&ZD121)开题报告会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会议室举行。

  参加报告会的有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黄兵主任、四川大学社科处姚乐野处长。报告会评议组四位专家:西藏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研究员、历史所原所长巴桑旺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沈卫荣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王川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硕教授。出席会议的还有课题组首席专家霍巍教授和子课题项目负责人张延清、张长虹、吕红亮、课题组成员及在校学生30余人。报告会由四川大学社科处姚乐野处长主持。

  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罗中枢教授出席了论证会并致辞。罗副书记在致辞中首先对以霍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基础研究类重大招标课题表示祝贺,希望课题组以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立项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学术团队创新攻关能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提高我校在藏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贡献力量。同时通过基础研究,为国家的相关政策提供咨询建议。

  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黄兵主任也发表讲话,对课题组获准立项表示祝贺,并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有关管理问题及相关事项,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1)潜心研究,锐意创新。课题成果要充分体现研究的创新性、前瞻性、对策性和应用性,努力推出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精品;(2)求真务实,服务大局。要确保研究工作的客观、真实和准确,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的现实价值方面给以足够重视和关注,为国家的相关政策提供相应的学术建议;(3)加强组织管理,做好宣传推介。依照国家社科规划办相关规定,开展有序、规范的研究,多产出高质量的阶段性成果,并利用各种宣传平台,扩大课题成果的社会影响;(4)整合学术力量,培养研究人才。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学术梯队,培养和增强青年学者的科研实力。

  课题组首席专家霍巍教授首先就本次开题论证会的准备过程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了简要介绍。自项目批准以来,课题组就立即按照国家社科规划办的相关通知和要求进行了开题论证的相关准备工作:根据全国社科规划办反馈的专家评审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思路;召集各子课题负责人讨论研究计划,明确分工,开展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开题论证会前多次咨询相关专家和学者,论证子课题的框架与内容。随后就课题的申请立项背景、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前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与预期目标等向与会专家学者和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

  专家组在听取了霍巍教授的开题报告后,一致认为,“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选题意义重大,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前期研究基础扎实,研究内容科学,研究团队强大,研究计划可行,对加强当前相对薄弱的西藏文物考古基础研究,推动藏学的长足发展,重新估量西藏在中原文明中的地位,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还对课题组所提出的研究框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各自的意见与建议,就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及研究进度安排等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对课题设计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课题负责人霍巍教授表示,感谢与会专家提出宝贵建议,课题组将充分吸收专家建议,认真修改原有的题课题设计方案,以期高质量完成项目预定研究任务。

  附:本课题的选题价值和意义

  (一)弥补西藏与中原关系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空白,成为该研究领域中一项大型基础性的研究成果。

  文物考古材料与文献史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起到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代表着古代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劳动创造的成果,是西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物见证了西藏的发展,多层次、多方面的见证了汉藏文化交流,见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所行使的主权。

  通过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将其与文献材料相互映证、相互结合,对于全面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和历史的起源、发展、形成的进程、透过文物考古资料观察汉藏关系的诸多层面(尤其是过去研究中常常忽略的物质生活交流的层面)、梳理西藏与中原关系发展的演进脉络和主体框架,都具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本课题的学术成果可望成为该研究领域中一项大型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成为藏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参考意义和使用价值的一部工具书。

  (二)弥补唐以前西藏与中原关系研究的空白,长时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西藏之所以“自古以来便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进程。

  由于现存的汉藏文献典籍都是唐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无法客观、科学地复原唐以前西藏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状态,无法勾勒西藏高原史前人群的产生与移入、原始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以及对高原地区的拓殖与开发史的基本线条,所以更无法从事物发展的本源上认识西藏文明之所以自古以来便与中原文明以及祖国周边地区各民族之间发生密切联系的外部客观条件和内部动因。通过本课题开展长时段、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充分利用地下出土的考古实物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揭示西藏史前文化的面貌,通过比较梳理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及其与中原文明之间在各个方面的关系,弥补唐以前西藏与中原关系研究的空白,使其成为本课题成果中最具特色和最具显示度的部分。

  (三)提供汉藏文化双向交流与发展互动的实物证据,深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包括藏族在内的多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历史认同感,为西藏现代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汉文化向西传播,藏文化向东传播,这种关系源远流长。汉藏文化交流是从何时开始的?又是以哪些方式、在哪些层面上展开的?这种“双向互动”的交流在文物考古中留下来大量可贵的实物证据。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中央政府有效管理西藏,在西藏地方行使主权,促进了汉藏文化间的不断交流与发展,西藏大量文物考古材料均反映出汉藏文化交流的信息,揭示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施政和主权管理;而在另一方向,藏文化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深刻影响到汉地文化的发展,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今天,汉藏文化交流已经进入到一个更为密切、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深化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包括藏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历史认同感,为西藏现代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这也是本课题研究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