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西部纵深行:历史钟情那一方土地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历史文物考察

记者 张春海2011年11月08日14:0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丹凤县位于陕西东南部、秦岭东脉南麓,丹江从县城流过,凤冠山绵延在县城北面。丹凤县历史悠久,县城里至今仍保存着多处历史文物遗存,记录着在这里上演过的风花雪月、烽烟干戈。

  武关秦城墙遗址

  武关镇位于丹凤县东部,武关河在山间曲折流过。历史上,“武关”曾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从长安经蓝田、武关到湖北襄阳的“武关道”也曾名重一时。早在战国时期,“武关道”就是联系西北与东南地区的主干道,也是一条地位特殊的军事要道。秦统一后,武关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并列为四大军事要塞,因与戍守边关、兵戎相见紧密联系,多次被史书记载。

  今天,武关河北岸仍有秦城墙遗址,记者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赴丹凤县学习考察组来到秦城墙遗址。“两千多年前,对面就是楚国。”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卢先生指着城墙南面的山峦向记者介绍。秦城墙遗址实际上只有短短一段,夯土而筑,残高约3米,状如烽燧,令人联想起“秦时明月”。城墙遗址甚至有一面在一户人家的院墙中。

  关于唐代以前武关的问题,学术界曾有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就在丹凤武关,这种观点基本得到了确定;一种认为在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岸边的紫荆关附近;还有一种认为三国以前的武关在紫荆关西,六朝时迁到今丹凤县的竹林关。战国中后期,秦楚相争,在武关方向先后有三次大规模战争,武关见证了历史的刀光剑影。今天的武关一派安谧,随处可见的青灰色房屋屋檐高挑,檐下挂着成串的金黄玉米。记者走进镇上最古老的一幢房子,穿过门洞,就像走进了历史。据说,这个宅子的建筑年代可追溯到明代。宅子有多进,曾住着多户人家。因居民陆续搬迁,现在只有六七户人家住在这里。

  在丹凤县城的采访中,记者还遇到一个正在街头表演的小型秦腔“乐队”,主唱是一位中年女子。她的唱腔苍凉、刚劲,高亢处听来如同针锋刺耳膜,传达出秦国故地儿女特有的情怀。人们常用“吼”来形容秦腔,记者对此有了亲身体会。问了围观的人,记者得知,她唱的正是《花亭相会》中的一个段子。

  商山四皓墓

  商山四皓墓(以下简称“四皓墓”)位于丹凤县城西7.5公里处的商镇新街西段。“四皓”指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在史书和传说中,这四位志行高洁的老者曾在汉代建国之初的那段历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据说他们当时就在今天四皓墓南面的商山隐居。《史记·留侯世家》和《汉书·张良传》中均有记载。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四皓”是四位声名远播的博士,为避秦时暴政躲避深山,后因不想投靠轻侮士人的刘邦而留在山里。因刘邦想废刘盈另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向张良求计。张良建议请“四皓”出山辅佐太子,以令刘邦改变主意。为保太子不被废掉,“四皓”出山劝阻刘邦,终于促使刘邦改了主意。当然,对这段历史,司马光、梁玉绳等史家持怀疑意见,认为力辩刘邦不易太子的并非“四皓”,而是吕后和其他功臣。

  记者来到四皓墓时,正赶上装修,只见朝南的大门为汉式门楼,院内影壁上有国家领导人题写的“商山四皓墓”几个大字。

  四皓墓略呈覆斗状,据记载,“底边长七至十一米,高二至三米”。墓上青草茂盛,周围松柏苍翠。四皓墓文管所所长杨忠录讲述:“四皓”在惠帝继位之后不受高位,仍然回山隐居。实际上,只有“三皓”埋葬在这里,另一位老人生前四处云游,最后逝世于商南的一座山中。人们为追念这四位一同隐居、志趣相投的老人,仍然将其命名为“四皓墓”。院内的文物还有明嘉靖年间所立的碑石和一株树龄超千年的古树。

  船帮会馆与老街

  丹凤在历史上“地接秦楚、物兼南北”,地理位置优越,曾是联络西北和东南的交通重镇。丹江江畔,船帮会馆是丹凤县最具代表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会馆。在滨江北路能看见一座高耸的门楼。门楼十分高大,顶部镌刻有“明王宫”三个字,下刻有“安澜普庆”,两旁有一对风格粗犷的石狮子;门楼两侧是高耸的封火墙。走进门楼,回头可看见一座大戏台,这就是“北戏楼”,是丹凤船帮会馆遗留下的最主要的建筑。国内现存最有代表性的两座花戏楼,一座是曹操故乡安徽亳州的山陕会馆,被称为南戏楼;另一座就是北戏楼。

  北戏楼长22米,进深11米,高8米,楼顶有彩色藻井,台上曾经上演过悲欢离合、忠奸美丑。戏楼有许多未解之谜。戏台一人多高,却没有上下的扶梯;在戏台高处对联上面为八幅形象小画,据猜测可能是化用了八个汉字,但究竟是哪八个,至今未能破解。

  据介绍,船帮会馆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会馆糅和了南北的建筑风格和工艺。屋檐颇有“马赛克”风格,表面镶嵌的碎瓷片并未脱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因为建筑风格华丽,船帮会馆又被叫做“花庙”。

  会馆大门本来紧靠丹江,正门口前就是江水;后来水位下降,会馆与丹江之间已有数十米的距离。其间,已修了公路。船帮会馆见证了丹江水位的变化。

  走出船帮会馆,沿街北行,不久就看到一座旧式牌坊,上书“龙驹古寨”四个大字。龙驹寨得名源于一个传说:当年汉高祖刘邦入关途经此地时,所乘马生驹,此地因而得名龙驹寨。今天的丹凤县城就是在龙驹寨的基础上而建,不过新街的位置更加靠北。

  会馆的东面还有一条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据说,清代时,这里曾繁盛一时,有“三十六家骡马店、七十二家货栈行”的说法。后来,因水路运输衰落,老街地位一落千丈,没有了往来的客商和水手,只留下寂静的街道和往昔的记忆。

  老街上的房子多已改造成了小商店。一位姓丑的大爷和他的街坊们与记者聊起了老街的生活。他们告诉记者,多数年轻人已经搬走了。对于老街的未来,是翻新还是“守旧”,大家意见不一。有的希望“与时俱进”,有的愿意留下来保护古街风貌,他们舍不得融洽、和乐的街坊气氛。张大爷今年72岁,退休前在县人大工作。他告诉记者,以前的老街非常热闹,卖豆腐、卖小吃等的摊子特别多,船帮会馆戏楼常有精彩剧目上演。

  记者看到,老街一带正在改造,西边已铺好水泥地砖,架设好路灯;东边还在铺水泥板、建排水暗渠。夜深了,一户姓屈的居民还在为正在修建的新房子做零活。他告诉记者,在当地,盖一座四层小楼得花20多万元。他没有那么多钱,打算盖一座造价10万多元的两层小楼。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