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生活
贺来2011年12月31日08:3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以哲学的方式关注并影响现实生活,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2011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把哲学的思想触角深入到现实生活的重大课题,这成为十分值得关注的思想动向。
首先是对社会物质生活层面上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反思。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的人的独立性,如何理解这种“物的依赖性”并反思其对人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深远影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回避的课题。2011年,学者的努力体现在两个方面:对“财富”问题的哲学探讨和对“资本逻辑”的深层反思。如何理解“财富”的社会意义和本质,如何阐发马克思哲学的财富观并揭示其当代意义,尤其在“虚拟财富”成为当代财富新形式的背景下,如何对之进行哲学的透视和解读,其中,改革开放以来财富的增长与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变迁等,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者从哲学视角对于财富的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意义予以了充分的阐发,同时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批判性地分析了财富增长与中国人生存之间存在的内在紧张关系,对如何确立一种健康的财富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对“资本逻辑”的反思是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直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把“资本逻辑”的探讨与具体的现实问题的反思结合起来的特点与趋势。“资本逻辑”与“消费异化”的关系、现代社会的“风险”特质、“城市空间”与“科技异化”等困扰着当代人类生活的问题都纳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思想视野。
其次是对社会制度层面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此问题的思考集中于“社会正义”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是对中西哲学中关于“社会正义”的学术资源的进一步清理;二是对“代际正义”、“环境正义”、“程序正义”等的理论内涵与意义的阐发,以及关于社会正义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大价值、正义与德性、正义与和谐的内在关系、正义价值与弱势群体的关系、正义与全球化等课题的探讨。
最后是对人们精神生活和价值信念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和挑战的关注和反思。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不会自动解决精神生活的需要,尤其难以满足人们的价值信念渴求。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是哲学所面临的另一个极为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学者对于精神生活的哲学内涵、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及其扬弃、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价值重建等课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围绕着价值虚无主义与“资本逻辑”及形而上学的深层关联、价值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得以克服的思想与现实前提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人精神生活的深刻关注和人文情怀。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