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访韩庆祥:“把哲学命运和中国命运连在一起”

2011年04月25日08:4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说起20年前自己出版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今年已经53岁的韩庆祥仍然有些兴奋,“那种喜悦,真是比娶媳妇还高兴!”

  1989年到1992年的几年间,是我国人学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韩庆祥回忆当年的情景说,“当时,黄枬森、高清海、袁贵仁、王锐生、陈志尚,还有我,讨论这方面的文章比较多,比较集中。当时大家探讨的论题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人学的对象;人学与其他学科、学说的关系——比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与哲学的关系、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人学的构建。高先生的观点是,哲学就是人学;黄先生的观点是,人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我的观点则是,哲学在当代的主题形态主要是人学”。

  黄枬森教授是韩庆祥在北大的博士生指导教师,而高清海、张维久是他在吉林大学的老师。在吉林大学学习期间,高清海、邹化政的人学思想对他有一定影响。在北大读博士期间,黄先生的人学思想对他产生了更大影响,由此他开始对人学发生兴趣,研究重点也转向人学。黄枬森教授与他合作的《关于人学建构的若干问题》在《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3期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这是国内第一篇专门系统深入研究人学建构问题的学术文章,对人学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这篇文章为韩庆祥第一本关于人学的书的出版奠定了坚实基础。1989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1991年,这篇博士论文由当时中央党校副校长邢贲思教授推荐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半年后就出版了,出版后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也成了一些大学研究生的必备参考书,有很高的引用率。这为韩庆祥以后从事人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动力。

  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观察,韩庆祥对人学研究有进一步的理论深化,之后,便转向对能力问题的哲学研究。他认为,从理论上,人的内在本质力量是理解人的关键;从实践上,人是在其内在本质力量发挥的过程中解放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和确立自己的。而他研究人学的实践目的,就是力求使人成其为人。人成其为人,一靠道德修养,二靠实践能力。能力对人成其为人的作用,我国在历史上研究得不够。由是他着重从哲学角度研究能力及其与人的关系,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30多篇关于能力和能力建设问题的专题学术论文,出版了《能力本位》、《建构能力社会》等多部关于能力和能力建设问题的学术专著。其中提出了“能力本位论”、“能力管理论”、“能力社会论”、“能力建设论”和“能级论”等一些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的原创性观点。他认为,能力本位要求公正,公正必然突出能力的价值,政治、经济、文化、国家战略等领域,都应注重能力建设。

  近年,学术上已经日臻成熟、影响较大、卓然成家的韩庆祥,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而是不断进取,将研究重点又转为“政治哲学视阈的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他说,“人不成其为人的障碍在哪儿?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阻力何在?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经过研究,认为这与我们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有关”。“社会层级结构”概念早就提出了,但“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自觉建构“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既是对“中国问题”的理论回应,更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应有担当。韩庆祥认为文化的背后是体制,体制的背后是社会结构。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本质上是社会层级结构,中国的总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应从中国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来理解中国问题,应从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中国体制改革,而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构更加合理的现代社会层级结构已成为破解“中国问题”关键之所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韩庆祥继“能力本位论”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影响的原创性理论。

  韩庆祥多年的学术研究收获了丰硕成果,他本人曾获5项国家级奖励。其中,他的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获“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他主编的“哲学理论创新”丛书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他的20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1997年获“中央党校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先后5次获“中共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2004年7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国家四个一批人才”。

  尽管有这么多荣誉,但韩庆祥十分谦逊。他说,除了几十年来众多师友、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他的学术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说起与中国社科院的渊源,韩庆祥十分感慨,不仅他第一本关于人学的书是在中国社科院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而且他的重要人学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也是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后来这篇论文获得了中国社科院组织并颁发的“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他近年最重要的几篇代表性论文如《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也都是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

  韩庆祥用四句话概括他的学术研究风格:用哲学思考问题,用学术支持思想,用思想传递时代,用理念引导发展。从马克思哲学研究到人学研究,再从人学研究走向能力问题的哲学研究,最后再走向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大致构成了他学术研究的基本历程、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韩庆祥的学术人生之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专家韩震认为,在韩庆祥的学术研究中,哲学、人学、能力问题和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这四个主题不仅是依次递进的,而且又是相互缠绕、内在相关的。他在注重对基础理论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特别注重以哲学思想的方式深入当代人的生活世界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关注并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紧紧把哲学的命运、学术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连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问题、代价问题和结构问题是事关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当代哲学研究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学术问题。”韩庆祥说,“作为学者,我自然要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上来。解读真实的马克思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都要立足于时代和当代中国的实践,基于对时代精神和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