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虚脱”源于缺少优秀的学术团队
张雄2011年11月02日10:1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有些高校德育学科给人以“虚脱”之感,原因就在于该学科未能集聚一支优秀的学术团队,对实际的德育学理的阐明只能是“虚晃一招”;而喜好理论研究的教师又往往疏于教学方法和功力的打造和磨炼,德育课堂上只能是“凌空蹈虚”。
有人说,德育学科在较多高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丢掉”的实际“被边缘化”的地位。为什么作为国家战略意识的大学德育学科,在实际运作中缺失应有的品牌和地位?为什么中国一流的青年才俊很难集聚到这个被尊奉为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学科群内?为什么德育学科中至今尚存在着研究与教学评价的两张皮局面?
教材应对时代的声音疲弱 我国高校德育学科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学科学术研究呈现积极研讨、蓬勃向上的态势。这一方面源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得益于高校相应组织管理机构的重视。从学科建设的表征来看,似乎给人以感觉良好的判断。可是,从深层次透视,令人堪忧的地方仍然存在。
我们应当清醒地承认,我国德育学科当下遇到严峻挑战,而我们的应对仍显软弱。具体表现为,一是在“一切向钱看”和拜金主义负面价值观影响下,运用传统德育理念、思想、学说来教育智商高、阅历浅、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实际效果难达预期目的。
二是现有的学科文本,尽管有一定的推陈出新,但对社会现实问题触及的深度与广度有限。“以不变应万变”的教材要么距离学生思想实际较远;要么切中学生思想实际,却不具备充分的解释力、说服力和思想穿透力。求知欲强的大学生明显流露出对新理论、新思想的饥渴感,对教材理论套路陈旧、观点缺乏与世界学术思潮理性对话的不满。高校学生的精神状态本身就与思想观念嬗变的前沿阵地相勾连,尤其是对于道德伦理和价值观极度敏感的大学生,传统德育理念中某些关于人性的抽象解释和演绎已经无法赢得他们的真心认同。应当看到,如今的大学生已由过去崇拜单一式的个人权威,向偶像崇拜的多元化、边缘化或对权力中心解构的心态转变;由固守狭隘的地域性生活价值的本位观念,向追求乐于社会迁徙和社会交往、注重跨区域流动的生存价值观转变。
三是关涉德育学科主体内容的诸多基础学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系轴心原理断裂”、“知识信息老化”、“价值判断肤浅生硬”、“话语缺乏时代感”等缺陷,尚不能提供准确的、时代的、深刻的思想原理支撑。
四是大学生在校接受的德育训导与毕业后就业与创业岗位对新型的德性需求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脱节。主要反映在,抽象的教条不能直接转换为当下抵抗道德风险、信仰滑坡的心理素质或能力。这与我们缺乏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有关,也与德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对时代变革的问题回答,缺乏鲜活而又可感、深度而又理性、个性而又辩证的内容效果有关。
学科意识和学理提升有待加强 在现行高校运行机制中,高校德育学科发展也有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看好的学者,往往被教学领域视为“圈外人”;一些科研长期处于零成果状态的教师却多次捧回优秀德育教师奖;一些教师把教学效果单纯理解为“唱功”、“搞笑功”、“滑稽功”、“影视功”等片面追求外在感官刺激的功夫,而对深沉的、学理的、追问的、逻辑分析与批判的重要教学方法却不愿意下工夫去琢磨、去研究。所有这些,都为大学德育学科发展带来了更为复杂的生态背景和评价系统的诸多问题,也客观产生了该领域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青年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未来理性预期有着深度忧患的心理。
对此,第一,要矫正德育学科的学科意识。由对德育学科特殊性的过分强调回归至对学科必备的普遍性规则、规律的尊重上;由不恰当的形式主义的拔高回归到对学科的实体性建构上;由对评价体系的外在化标准回归到学科内在性规定的客观尺度上。
第二,要加强德育学科的学理性和科学性研究。没有研究意识、研究状态和研究平台的学科,是一个虚转、空转的学科,不能称为学科。有些高校德育学科给人以“虚脱”之感,原因就在于该学科未能集聚一支优秀的学术团队,对实际的德育学理的阐明只能是“虚晃一招”;而喜好理论研究的教师又往往疏于教学方法和功力的打造和磨炼,德育课堂上只能是“凌空蹈虚”。
改变这种二元分离态势的行为模式就要坚持“一流科研带动一流教学”的学科建设理念,真正实现德育学科在理论上说服人、内容上启迪人、形式上吸引人。鼓励和支持德育学科教师,在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大针对解决重大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力度。要立足于德育学科,但也要吸纳该学科领域外的理论研究资源,这是一个大德育学科发展观念的问题。没有它,学科发展就会干瘪、枯萎。
第三,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中的“三贴近”意识。德育学科教育内容最忌“高射炮打蚊子”式的“大鸣大放”,一定要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改革开放实际,贴近“现实的人”的生活实际。加强“三贴近”意识,并不是要完全接受大学生的一切实际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而是要进行合理导引,关注学生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他们价值观的多元性,尊重普通个体现实的物欲、情感、意志、无意识等方面的合理呈现。既要体现道德观念的包容性,又要坚决维持德性底线的不可触动性;既要维护道德价值体系建设的严肃性,又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恶俗”的社会流行风气;既要重视吸取西方文化价值精华和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国粹”,又要抛弃其不合时代发展的糟粕。
第四,对网络在高校德育中的新功能也要有科学的认知和判断。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客观上极易导致阅历浅的大学生,在信息甄别选择过程中思想认识、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趋向混乱和模糊。有效引导学生科学判断互联网信息内容,步入理性的道德境阈,是德育学科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