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经典著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王公龙2011年06月13日14:29来源:学习时报
当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已经被提上新时期干部理论教学的重要议事日程,如何把经典著作讲精、讲深、讲活,不断提高经典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党校理论教学的现实课题。由于经典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一些经典著作还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方面理论内容,在时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解读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经典著作,让学员在较短时间内获取理论知识、感知经典魅力的确有不小的难度。倘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实现“贯通”,把经典著作放在一个立体的理论方位中加以观察、定位和剖析,让经典理论与外部的思想体系以及当下的理论问题相联结,从中发掘经典理论的思想力量,不失为一种经典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让经典篇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贯通 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教学,通常采取一个教学专题讲授一本著作的做法,这样的设计的出发点在于让学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读懂一本著作。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孤立地把握某一篇章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把具体著作、著作中的具体观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中加以分析,让具体著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贯通起来。
把具体论断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定位。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任何重要论断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理论地位。这就要求在阐述经典理论时不仅要分析理论的特定内涵,而且要指出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不仅要指出其具体的理论组成,而且要阐述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石之上的重要理论和思想。
把具体的论断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加以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经典作家在青年时期、中晚年时期对于理论的认知和判断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发展、认识深化的过程。青年马克思和中晚年马克思的具体论断往往存在差异,只有把某一具体的论断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进行分析和定位,把握其中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才能避免前后矛盾、相互冲突的现象。在《共产党宣言》中,经典作家突出强调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对于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意义。但进入中晚年后,随着欧洲阶级斗争形势的缓和,他们则强调和平手段也是可能的。至于选择何种手段则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这样不仅讲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变化,把暴力革命和和平手段完整地统一起来了,而且可以启发学员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领悟。
把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彼此不可分割,只有将三者贯通,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如,《共产党宣言》虽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从科社的角度阐述这一著作无疑有其合理性,但《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基石之上的,只有将这三大理论有机统一起来,在讲清两大理论基石的基础上分析科社理论,才能揭示出三大理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让学员在理论学习时做到三大领域融会贯通。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章与经典作家的生平贯通 传统的经典理论教学往往重视对经典理论本身的发掘,较少联系经典作家的思想变化历程尤其是人生发展历程。其实,经典作家的思想发展与其人生经历是不可分离的,离开了鲜活的人生经历,理论难免会成为空洞的教条。联系经典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则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理论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深奥的理论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听众面前。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其理论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与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们的人生成长经历是紧密相关的,不去关注马克思的家世以及青少年时代学业的发展,就很难理解经典作家共产主义世界观何以形成,马克思家庭为什么长期处于贫困之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家在生活上帮助有多大,恩格斯晚年思想发展的原因何在等等。为此,在讲解《共产党宣言》产生的时代背景时,适当穿插对马克思恩格斯出身、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马克思一生贫困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员对经典作家人生历程有的概貌有个基本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把经典作家与其思想理论贯通起来,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而且可以使学员从经典作家的曲折经历和坎坷人生中感受其高尚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人格的魅力。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学员的理论困惑贯通 学员往往是带着理论困惑进党校的,他们希望在党校期间通过研读经典,解开思想上的诸多误区。这些困惑既包括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认知和判断,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会趋同等,也包括如何运用理论解答中国当下面临的诸多困惑和难题。这就要求党校的经典理论教学不能成为脱离当下现实的空中楼阁,一味专注于回答经典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理论问题,否则,即便专题教学再精彩,也只是在叙述往日的故事,对解决学员的思想困惑没有太多的帮助。其实,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久远的著作至今仍在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因此,经典理论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放在把经典中思想的力量发掘出来,让学员信服,给学员信心。比如《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最具理论价值的地方在于全面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科学论断,这一事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论断是《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和精髓,也与当下学员的思想困惑有直接的关联。倘若在教学中绕开这一论断去关注其他细枝末节的理论观点,就很难触及学员思想的深层空间,让他们感受到理论上的解渴。鉴于此,《共产党宣言》的教学不仅要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两个不可避免”的科学性,让学员切实感受到理论的科学性,而且应该回答“资本主义为什么至今仍然有生命力”、“为什么人们对社会主义有困惑”、“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在讲清上述观点之后再对前面学员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困惑进行分析和引导,这样的教学思路的好处是:教师的理论判断已经建立在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用经典理论解释学员当下的理论难题,经典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西方学术思潮贯通 传统的经典著作教学注重对经典著作文本的解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经典的文本结构、段落大意和基本思想,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透视经典的文本含义,但却容易造成经典教学的封闭性,不仅不能摆脱就经典讲经典,使经典的理论观点成为一句句静止的判断,只能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结构中形成逻辑体系,而且无法做到经典理论与外部学术思潮的对话,以经典理论回应外部的学术挑战,从而在比较中发掘经典篇章的当代理论价值。
鉴于此,在经典理论的专题教学中,有必要打破经典理论教学的封闭空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中,让经典理论在与外部理论的对话中“活”起来。比如,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时,不妨向学员介绍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质疑的代表性观点,通过分析西方学术界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前沿观点和学术争论,帮助学员拓展学术视野,在多元知识背景中比较和辨别。这样的教法有助于促使学员跳出某些经典篇章关于劳动观点的局限性,在回应、吸收、批判西方的学术思潮的过程中,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的主要观点、思想贡献及其当代价值,形成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