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随着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出现,如何科学地对待文化建设,怎么理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何看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围绕这一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学文。
记者:当前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讨论很多。您认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旨是什么?应当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
董学文:文化是一个大系统,人类活动就是在文化的大系统中进行的。我们如今谈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目的就是要寻求在文化体系的活动中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把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功能有深刻的认知,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有正确的把握,对发展文化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所谓文化自信,则是指我们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文化建设,只有具备了自觉和自信,才能有探索的勇气、创新的精神,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航向。
记者: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您认为当前我们特别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何在呢?
董学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回顾近百年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自信来把握方向、凝聚力量、推动进步,是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与改革时期,我们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紧密结合时代条件,阐明自己的目标和纲领,制定切实的政策和策略,为伟大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社会的发展最终是要以文化的进步来体现的,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处在社会发展战略的轴心位置,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发展战略,都应围绕于文化这个轴心展开。由于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所以,它对历史、现实和实践的影响也就持久而顽强。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首先表现为文化上的力量。当今世界竞争剧烈,只有占据了文化高地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向往高尚和追求文明为旨归,以主体自身的强壮和健旺为特点,因此,它自然会成为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想基础与先决条件。
记者:在这种情势下,您认为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广大群众建立起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化的自信心呢?
董学文:这个问题提得好。我认为大体可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业绩,说明我们民族在文化上是自觉和自信的。鲁迅先生在77年前就撰写文章,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说法。他认为当时虽有“自欺力”的笼罩,但我们民族还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这些人正是“中国的脊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注重吸收人类科学文化的优秀营养,使文化自觉进入了新的境界。毛泽东总结道:中国自有共产主义学说以来,人们的眼界提高了,革命也改变了面目。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更自豪地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在摸索、培养民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