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转变新课题
王 亮2011年05月09日13:55来源:黑龙江日报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能已经成为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从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实现了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
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的一次重要讲话,意义非同寻常,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行政服务职能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二、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内涵、目标、重点和组织体系 1.社会、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内涵:“社会”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在现代意义上社会是人类相互有机联系,互利合作形成的群体。“社会建设”就是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社会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总要求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党章中明确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点领域:当前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有八个方面: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4.社会建设和管理组织体系:现代社会的组织体系主要由三大部门构成:第一部门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政治组织;第二部门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组织;第三部门是以非营利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体系。也就是说除了“政府的”和“市场的”,剩下都是“社会的”。我国非营利机构的组织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文联等。二是事业单位。三是居民自治组织,主要是我国城乡居民的基层自治组织,在城市是社区,在农村是村委会。四是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中介服务组织等。
三、政府加强社会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应摆脱传统的单纯依靠政治动员和行政管制模式的束缚,立足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利益为重点,以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为手段,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
1.创新社会管理重在创新理念、转变观念。在社会管理和创新方面,要按照中央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的八个方面要求,重点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结合地方实际,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拓展社会公共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社区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社会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刚性管理向柔性服务转变,由政府统一管理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创新社会管理重在以人为本,重在民生上下功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重视人的幸福、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是任何政府执政理念的必然取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客观上要求现代政府关注民意,为人民谋幸福,坚持以人为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准则。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区域差异日渐明显,弱势群体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各种潜在的抗拒力必将危及中国改革发展的全局。现实国情决定政府的执政理念必须实现转变,即把强调民生幸福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分配、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的主要方面作为一切政策制定的前提。因此,建议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社会建设的专项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基层政府在可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增加对基层社会建设的支持力度,可采用专项投入、转移支付和以奖代投等多种形式加大投入,解决社会建设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应遵循管理是手段,服务是根本的原则,要在真诚服务群众中实现社会有序管理。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能力,筑牢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地方政府应从阵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推广“大城管”、“大警务”改革实践,积极探索城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区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促进政府各项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不断拓展政企联动、城乡互动等多种模式,在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服务中彰显人性化管理理念。
3.创新社会管理重在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要从群众关切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抓起,建立诉求有回应、监督有保障、矛盾能化解的维权机制,进一步拉近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距离。现在实行的信访责任属地化管理,简化了信访问题解决程序,提高了应对效率,但也暴露出治标不治本、立竿见影却经常反复的弊端,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建议完善信访责任落实机制,采取属地与属事、属责相结合的原则,便于一些积案和缠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充分发挥诸如市长热线、基层司法所、信访服务站等平台作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积极推进阳光行政,建立多种形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司法为民意识,倡导释法说理,彰显人文关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增强群众社会安全感。同时要发挥信访部门直接、直通、直言的优势,把民思、民想、民盼的问题反映上来,把政府真诚待民的执政理念和惠民举措传递下去,增强党委、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切实维护群众权益中增进共识、维稳减压。
(作者单位: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