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文化”是人类的母根文化
2012年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宁举行
记者 朱羿2012年05月31日09:2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5月20—23日,“2012年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宁举行,这是国际学术界首次以“土文化”为中心概念展开专题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提出关于“土文化”研究的学术创见,倡导热爱家园、热爱地球、热爱生命的“绿色”价值观。
学者建议设立土壤民俗学 土地是万物的本原。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说,土地是人类最初的摇篮,也是最后的精神家园。但人们对土地的尊重和敬畏在日益减少,旱涝无常、沙漠化扩大、资源枯竭等已经让人类受到了大地母亲的警告和惩罚。推进“土文化”研究和研讨,守护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让我们共有的家园永远安宁、和谐、温暖,对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文化’研究是人文视野下的生态研究。”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说,保护土地就是在保护万物的生命,在保护人类自己;尊重并热爱土地,其实就是在尊重和热爱人类的未来。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苏独玉认为,人类对土地的崇拜、爱恋是一致的,“土文化”研究与人类学、民俗学紧密相关。与之相联系,应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土壤民俗学,以此推动对土地、地球的关注。
土地信仰观念源远流长 “土文化”源远流长,是和人类起源、土地崇拜、土地祭祀紧密相连的。与会专家提出,在中国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民俗文化中都有很多内容与土地有着紧密联系。关于后土的神话、后土崇拜和后土庙宇等,都表明后土信仰的文化积淀很深。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鄂崇荣说,我国土地信仰观念起源甚早。《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在我国流传的神话与民俗中,保留着许多有关土地的信仰与禁忌。有些少数民族现在仍恪守着不能触犯自然界、必须保护自然完整等传统理念,如蒙古族认为乱挖土地、破坏植被,就会“瞎眼睛、手脚骨折”。青海天地人缘文学院院长喇海青指出,土地崇拜是一种古老的信仰观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包含着民众对自我、灾祸等多方面思想认识的积淀。
“土文化”研究着眼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研讨中,与会专家指出,“土文化”研究要着眼于生态保护,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要通过持续研究、整理和深化,推动政府和民众对土地的爱护和环保自觉。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南永前认为,人类社会存在过的多种高度文明的消失,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米海萍指出,推进“土文化”研究,就是弘扬生态意识,构建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体系。
此次会议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民俗学会、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省民俗学会、青海天地人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责编:秦华、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