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多学科视角研讨国家治理

“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建设与民主”研讨会召开

2012年05月03日09:0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建设与民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台湾政治大学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及哲学等多学科视角研讨国家建设与民主。

  国家建设的当代挑战与应对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勇说,建构“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方向:前者为国民的自由发展提供组织平台,后者为公民的平等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此达到国民对国家高度认同、国家能力不断提升的目标。然而,全球化的冲击、民主政治与民族国家的内在张力却给现代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的建设带来了新挑战。

  吉林大学教授周光辉认为,全球化往往使后发国家的地方民族认同进入政治层面,对国家认同在宪法秩序与价值引导方面的优先性构成挑战。他主张通过树立政治共同体的宪法权威、培育超越不同文化共同体的公民身份以及从制度层面提升国家对公民生活的保障能力来应对挑战。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马德普表示,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多民族国家同样面临分裂风险,在多党竞争的民主体制下,政党的民族化可能制造或放大民族矛盾。他主张借鉴北欧经验,在异质性较高的社会中采用协商民主与共识民主的方式处理民族问题。

  比较历史中的国家建设

  深具“主体意识”的比较研究和指向“现实关怀”的历史研究是此次研讨会研讨中表现出的鲜明特点。中山大学教授马骏通过非洲国家的数据验证了税收国家与国家治理间的正向关系;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王正绪运用实证方法检视东亚社会公民价值观念在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之间的链接作用,以此探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变化;中央党校教授赵虎吉通过对韩国循环式政治发展轨迹的分析,阐明了政治文化、国内外环境的二元结构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路曲分析认为,新加坡政治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具有启示意义。

  在历史研究中,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从儒法帝国的传统出发,总结了“历史红利”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多重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续添则试图通过对1912年与1949年两次民族国家建构对单一制选择的比较,展示制度选择与历史情境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从而为基础性国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参考。

  转型时期中国的国家建设

  思考“民主—国家”建设的现实路径是会议的另一个重点。清华大学教授景跃进肯定了中国政治实践中行政民主的独立价值,主张探索一条在非选举领域从事民主化建设的道路。

  针对转型期的社会焦虑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徐湘林提出,国家治理结构要进行适应性变革,其中构建具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维护和重组决策系统权威、促进有序政治参与和良性政治互动以及完善再分配体制和福利保障体系是关键。南开大学教授朱光磊则主张突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将对政治行为的“社会化处理”作为提升国家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设计。(记者 刘倩)
(责编:秦华、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