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民体育发展》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5日16:54

  南京师范大学田雨普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民体育发展》(批准号为05ATY004),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李金梅、谭明义、邹玉玲、杨小明、张文静、冉令华、夏成前、刘旻航、李亚、候艳清、杨子江、马进。

  一、农民体育是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公报》所列举的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统计排序中,农民是参与比例最低的人群。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20到69岁年龄段的乡村人群体质明显比同年龄层的城镇人群差,农民体质不合格率是市民的1.97倍。

  农村体育发展水平和农民体质健康状况严重落后已经成为小康体育建设中相当突出的问题。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全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农民是关键。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农民体育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000年实现的“总体小康”,又称“小康水平”,主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方面,是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而2020年将要实现的“全面小康”,是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后的提高与发展,是包括精神文化等方面完整全面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进程,其目标是“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时期比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体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主要表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中,“三农”问题受到突出重视,农民体育的发展环境大为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热潮将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动力;农民群众生活的小康激发了身心健康的需求,农村体育需求明显增长;后北京奥运时代我国体育发展重心的逐步转移,群众体育和农民体育的发展地位将显著提高。

  三、新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要注意借鉴新中国农民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是: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决定着农民体育的兴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必要保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健身娱乐功能与政治功能的关系,是农村体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农民的文化素养与健康观念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因素。

  四、不同区域农民体育的典型调查反映了农民体育发展的现实现状

  2006年,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江苏省丹阳县、安徽省当涂县和甘肃省榆中县,对1086名农民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体育消费、生活方式及参与体育组织状况等6个方面的30个问题进行现场调查。结果表明:

  1、农民体育发展总体比较落后。农民的体育观念和体育认知还处于前成熟阶段,虽然59.5%的农民已有余闲时间,但看电视、打牌、聊天仍是前3位的闲暇活动,有59.6%的农民不了解什么是《全民健身计划》;农民体育参与率低,约有59.9%的农民一年中1次体育活动也没有参加,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只占农民总数的9.57%,而2004年全国“体育人口”已经达到37.1%;农村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奇缺,中西部地区2/3的村庄甚至是空白,只有8.6%的农民在体育场地上运动;农村体育的组织率和指导率很低,参与过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的农民只占12.1%。

  2、农民体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农民体育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相关,江苏省、安徽省和甘肃省农民体育的发展水平依次呈降幂排列。2005年一年中参加过1次以上体育活动的江苏农民占总数的62.9%,几乎达到城市的水平,而安徽农民参与比例为32.1%,甘肃农民只有24.7%。农村体育发展水平与县、镇、乡、村的行政区划层次正相关,越到基层体育资源越少、体育发展水平越低。

  3、农民体育的发展前景可喜。体育观赏兴趣提高,在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66.3%的农民喜欢观赏体育比赛,篮球、乒乓球和田径是多数农民的喜爱项目;体育运动需求增长,51.5%的农民一年中有百元以上的体育消费,约有1/5的农民参加各种健身运动,如果条件改善,2/3以上的农民表示将要参加体育健身运动。

  五、要深刻认识现阶段我国农民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体育发展的辩证关系

  现时期,农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交融,变迁势态明朗。虽然农民生活方式依然表现出乡土气息浓、生活范围窄、闲暇时间少、感情色彩重、节俭意识强和同质程度高的传统痕迹,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农业外劳务的增多带动了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交往对象由血缘、地缘关系向业缘关系发展态势强劲,生活风尚和追求也出现了城市化的趋向。因此,农民生活方式在新旧碰撞和变迁中孕育着农村体育的成长。

  根深蒂固传统文化在农村体育发展中,也产生着复杂的作用。民间文化习俗丰富着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内容,乡土乡亲情谊凝结着农民集体体育行为的广泛参与,崇尚劳动与运动的美德奠定了参与体育运动的基础。但同时传统文化对开展农民体育也产生着一定的束缚作用,如保守性和封闭性与开放进取的现代体育文化经常发生冲突,依附心理和闲散惰性形成了与拼搏进取体育精神的背离,急功近利与经验思维阻碍着体育动力的形成,封建迷信与陈腐习俗影响着健康的体育行为等等。

  社会转型条件下农民体育发展具有滞后性、降幂性、民俗性、季节性、娱乐性、分散性和松散性等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体育的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

  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体育的发展目标体系

  制定小康社会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要遵循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规划目标,依据《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相关规定。

  第一阶段(从现在到2010年):初步建立中国特色农民体育健身体系;

  第二阶段(2011年到2020年):基本建成和谐发展的农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该成果按区域、分阶段提出了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活动、指导力量和体育人口等12项发展目标体系。

  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体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统筹小康社会我国城乡群众体育发展规划,稳步构建和谐的群众体育发展格局。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是改变以往不少地方存在的城乡分割、相对封闭或重城轻乡、重镇轻村的发展思路,制定一个具有全局性和长远约束力的城乡群众体育发展规划,并分层次、分步骤加以推行。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确立以农村体育发展为重点和难点的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方针。农村各类体育事业发展中要确立以农民体育发展为重点的方针,农民体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侧重广大村落农民的方针。

  3、改革管理体制,让农民体育在文化的孕育下加快发展。要坚持农村文化体育管理机构的合并改革,奠定文化与体育相结合的组织基础。要利用现有文化馆、站的基础,实行体育活动与文化活动统一管理的方针,其中要把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室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这样,才能从基层的体制上抓起,实现农民体育与农村文化实现融合与互动。

  4、切实加强农村体育文化教育,引导农民逐步树立体育健身观。要充分利用农村文化习俗与体育活动融汇贯通的传统,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从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入手,开展形式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转变农民的消极的传统习俗,强化科学健身和积极休闲意识。

  5、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农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要更新传统的先城后乡、集中投入的体育资源配置观,确立社会体育资源的和谐观、协同观,通过重点投入和总体开发,缓解农民体育资源匮乏的现状。

  6、注重发挥学校体育资源优势,构建农村学校、社区和家庭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村学校是农村各种体育资源的聚集地,农村家庭成员的生产性质相似,劳动地点和生活节奏同一,同步效应明显。要调动农村学校支持社区体育的积极性,注重农村家庭体育活动的组织,促进农村学校、社区和家庭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广泛建立。

  7、以乡镇体育发展为龙头,带动农村体育的整体进步。不仅要发挥乡镇体育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而且要使其成为周边村落体育的组织中心、活动中心和培训中心,发挥放射功能和延伸效益,率领村落体育共同发展。

  8、发挥农民工的桥梁效应,促进农民体育文化的发展。农民工具有农民与工人的两重性,是我国农村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庞大流动群体。要充分发挥农民工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宣传、扩散和示范作用,要特别注重发挥回流农民工的体育骨干和农村体育市场的开发作用。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