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测度分析

2011年05月15日16:54

  南京大学郑建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测度分析》,于1999年立项,2001年结项。课题组成员有:孙建军、陈雅、王育红。现将该项目成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这项成果以信息化测度为中心展开对社会信息化理论的研讨,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

  一、关于社会信息化含义的辨析

  “信息化”一词出现以来,含义一直模糊不清,但大体上可从四个方面阐释。首先,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是相对于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整体及其各个领域的信息生产、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而言的。其次,信息化又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它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渐演进的动态过程,每一个新的进展都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发展阶段的新起点。第三,社会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最后,信息化中的信息资源本身就是科学技术,所以信息化也是一种最具有活力和高渗透性的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重要的意义。

  概而言之,信息化就是指在国家宏观信息政策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人才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求,从而加速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以推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

  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及设备、信息应用系统等来装备社会各个领域,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并畅行无阻,从而使全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的过程。相反,信息化社会则将社会作为实体,是相对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物质资源而言的。因此可以说,社会信息化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的目的就是要使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

  二、关于社会信息化内容的探讨

  信息化测度指标来源于信息化的内容,信息化内容的全面表述应从两个方面理解。1.从信息化概念析出的信息化内容,具体包括8个方面,即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及装备、信息产业及集团、信息网络及信息应用系统、社会信息需求程度及利用水平、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及标准。2.按社会领域划分的信息化内容,具体包括信息化的四个层次即核心层、中间层、最高层、边缘层。核心层是构成信息化的最基本单元,包括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政务信息化、科教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军队信息化、医疗信息化。中间层是沟通核心层和最高层的过渡,包含经济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医疗信息化),国防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科教信息化。最高层是通过建立各种信息网络,把整个社会的各个系统如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有机联系起来,使全社会所达到的社会信息化这一高度。边缘层是从核心层到最高层演进过程中所要采取的步骤或措施,目的在于抓住重点,各个突破,以达到全面发展。边缘层具体包括领域信息化与区域信息化两个方面。

  三、关于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的建构

  由于迄今为止所有测度方法(模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以带有缺陷的方法进行测度,其结果必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社会信息化的真实进程。因此,这项课题研究参照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制的《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要素(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以RITE模型为基础,在提出信息化测度模型构建原则和基本要求之后,构建了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具体的测度要素和测度指标为:

  1.信息资源测度要素。测度传统纸质文献的指标为S1人均年报刊发行的拥有量、S2人均年图书出版数。测度模拟数字信息资源的指标为S3每百万人电视节目套数、S4每百万人广播节目套数。测度信息技术资源的指标为S5每万人专利批准数、S6每万人科技成果数。

  2.信息网络测度要素。选取四个分指标,N1主机上网率、N2上网人口比率、N3每万人长话路数、N4每万人计算机数。

  3.信息产业测度要素。选取七个分指标进行测度:I1人均邮电业务量、I2每百人电话机数、I3每百人移动电话数、I4每百人无线寻呼数、I5人均年通长话次数、I6每百人交换机容量、I7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4.信息人才测度要素。选用四个测度指标:P1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P2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P3第三产业人数的百分比、P4城市化水平。

  四、关于中国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通过测度并比较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及全国社会信息化水平的纵向、横向发展态势,这项成果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1.加强行政管理,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国家应以政府行为、行业管理身份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协调引导,统筹规划,整体提高,全面推进;应从政策上保证财政预算给予信息化建设投资倾斜,重点支持人才开发、设备装备、技术创新等。地方政府应立足本地,对重点的信息产业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使其优先发展起来,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服务信息化,使地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2.发展电子商务,开发信息资源。我国电子商务是一个薄弱环节,网络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我国网络发展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还很小。“中国电子商务总体框架”的制定,对于抓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制订有关技术标准,从整体战略上有了具体的规划。我国互联网络的建设应以联合为基础,在数量、质量、实用性、整体性方面下功夫,推进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大公司、大集团战略。①我国的软件产业、数据库产业是电子信息业的龙头产业,应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消费市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集约化经营程度。②电信业要瞄准市场,公平竞争,注意到未来电话的网络化、可视互动的新动向,在规模容量、服务水平、技术层次上下大功夫。③广播影视、电子出版等行业要培植市场、革新技术,以便形成门类齐全的社会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向高速度、多媒体、大容量、宽带式、个人化的方向发展。④高新技术产业应利用广泛渗透的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互动推进;二者都要提高产品知识含量,从资金、劳动力密集型向信息、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由粗放型转换为集约型。

  4.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信息化建设要求高素质人才,我国应从提高国民素质、调整知识结构入手,提高教育水平。企业应重视招揽或培养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要面向市场需求,促进与企业的联合格局,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完善信息化法制建设。要面向网络环境,完善信息化立法。全国性信息法规应在信息投资、技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保密措施、奖励政策等方面体系化,对信息的经营、流通、服务、交易、权益关系作出明确规定,对网络违法和有害行为必须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软件予以制裁和控制,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