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

——《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5日16:50

  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批准号为00BWW004),最终成果为专著《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课题组成员主要有:田全金、王志耕、耿海英等。

  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近20年来成绩尤为突出。该成果分别从发展脉络梳理、重要专题探讨和作家个案分析等角度切入,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一学科的学术发展史和重要文学现象的研究状况,并对这一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清末民初、“五四”时期、20年代末至40年代、新中国前30年、新时期以来等五个时期。

  清末民初,梁启超、王国维、辜鸿铭和周氏兄弟等人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出发对俄国文学进行了介绍,这些文字体现了介绍者本身的旨趣和精神追求,但其间真正的学理性的专题研究较少。“五四”时期,李大钊、田汉、沈雁冰、耿济之等人的文章表现出中国文坛对俄国文学日趋重视的倾向,并反映了中国早期左翼知识分子对俄罗斯文学的基本态度,其褒贬的尺度与他们的政治观和文学观是一致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郑振铎的《俄国文学史略》、蒋光慈和瞿秋白合著的《俄罗斯文学》两本俄国文学史著作。2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著作明显增多,涉及的面较前更广,系统性也有所增强,并出现了一批学理性较强的文章。新中国建国后的前30年是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大起大落的时期。前10年,俄苏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中一枝独秀,研究侧重于苏联当时认可的文论和作家作品,多取阶级分析的方法,缺少学理性较强的著述。进入60年代,俄苏文学研究迅速降温;整个“文革”期间,已没有正常的学术研究。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对俄苏文学的研究全方位展开,研究成果的数量超过前4个时期的总和,特别是出现一些大型的综合性成果,所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过去难以企及的。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得以加强,已经能够以理性的目光拂去蒙在俄苏文学现象上的尘埃和偏见,用科学的态度揭示俄苏文学的真实面貌,研究呈现严谨、求实的良好势头。

  二、对俄苏重要文学现象和重要作家研究状况的分析

  1.中国对俄苏重要文学现象的研究。该成果对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现象的研究状况作了深入探讨。例如,关于俄苏文论的研究,涉及了对别、车、杜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论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主张的讨论,对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评价,对高尔基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以及对巴赫金文艺思想、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俄国历史诗学、普洛普故事学和洛特曼符号学等苏联现当代文论的高度关注。关于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国知识分子曾强烈认同俄苏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俄苏文学作品曾风靡中国,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精神上的成长,但过于浓厚的政治倾向和功利色彩也阻碍了人们对俄罗斯文化的全面和客观的了解。正因为这样,对这段交往史的梳理和反思成了中国俄苏文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成果颇丰,至今已有《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等10多种专题研究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在文学思潮比较研究、作家关系研究和文学关系的文化观照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颇见深度的文字。此外,成果中还包括中国对俄苏文学思潮和文学史的研究、对俄国文学进行宗教阐释的研究、对俄国早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对俄罗斯汉学研究、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以及中国批评视野中的俄苏“红色经典”和中国台湾的俄苏文学研究等,上述专题涉及的都是国内学界颇为关注的领域,颇具价值。

  2.中国对俄苏重要作家的研究。该成果共选择了24位作家的研究状况加以评述。19世纪俄国作家在中国被研究的状况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1)除了“文革”时期外,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研究者的视线的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其中托尔斯泰受关注的程度最高;(2)受到关注但研究力度稍逊的作家,如莱蒙托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涅克拉索夫等;(3)一度离开研究者视线,后再度受到关注的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丘特切夫和蒲宁等。20世纪俄苏作家的研究也可分成几种类型:(1)始终受到高度关注的作家,如高尔基和肖洛霍夫,其中高尔基受关注的程度更高。新时期以来,高尔基热已不复存在,但高尔基研究却在这个时期真正走向全面和深入;(2)曾受高度关注,现逐步走向边缘的作家,如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等;(3)曾经遭排斥或遭批判的,现在受到评论界关注的作家,如叶赛宁、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布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纳博科夫和索尔仁尼琴等。对这些作家的研究是逐步展开的,研究的深入程度并不同;(4)一度成为研究热点的前苏联的当代作家,如艾特玛托夫和拉斯普京等。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坛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对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状况的反思和前瞻

  百年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历史决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除了学术本身的演进之外,它与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目前,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处于成果丰硕、领域开阔的时期,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研究队伍自身的活力。同时,相关学科的繁荣为俄苏文学的研究创造了可贵的友邻环境。如没有文艺学的繁荣,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巴赫金文艺思想等理论研究的局面;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繁荣,中俄文学关系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广度和深度;没有欧美文学研究的总体繁荣,俄苏文学的许多现象就难以得到满意的阐述。

  同时,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有待加强的领域。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俄苏文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它在百年研究历程中常常承担了超出其本性的过于沉重的政治和道德的负荷。俄苏文学研究当然不可能与政治、道德、社会、人生这样的话题相脱离,然而如果片面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功能,就会使研究走入歧途。另一方面,目前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不尽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也使少数研究者心态浮躁,低水平重复现象屡见不鲜。

  2.俄苏文学研究的广度有拓展,理论深度也在加强,但与国外的优秀成果相比仍有差距,需加大介绍俄罗斯和西方相关成果的力度,并利用现有的条件,在材料把握、理论创新方面,在体现中国学术的特色方面,争取有更明显的提高。同时,需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减少理论移植中的误读误用现象,提升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素养,更多地强调学术规范,活跃学术思维,增强学术敏感,倡导学术争鸣。

  3.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某些领域还需要研究者更多地加以投入,如当下的俄罗斯文学思潮研究、俄苏现代文论的系统翻译和研究、具有创新意识的俄苏文学史的编写、经典作家(特别是研究不够充分的经典作家)研究、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俄罗斯文学的总体的诗学特征的剖析、俄罗斯文学学科理论范式的研究,以及在更广阔的背景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俄罗斯人文思想与中国文化进程关系的研究等。

  中国百年俄罗斯文学研究,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研究,成果丰硕,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与整个中国学术一样,俄罗斯文学研究仍还年轻,需要通过学术梳理和反省,促使它进一步走向成熟。目前的发展势头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在百年学术积淀的基础上,随着更多的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的年轻学者的加入,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将在新世纪变得更加富有理性,获得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