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春秋青铜器综合研究

——《春秋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5日16:43

  四川大学彭裕商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春秋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9FKG002),最终成果为专著《春秋青铜器综合研究》。课题组成员有:吴毅强、史德新。

  青铜器是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数量众多,其本身的发展变化自成体系,且又往往铸有铭文,因而是最为重要的考古资料,现在周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两周青铜器材料是不可或缺的。

  对任何一种考古材料来说,都必然要经过一番认真地整理,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学术研究。年代学研究,就是整理青铜器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在这项工作中,西周青铜器的研究相对作得较为充分,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已有许多重要成果发表,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对东周青铜器的研究,特别是年代学的整理,学者作得相对较少,且研究范围多局限于某个区域,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专著问世,造成了周代青铜器研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限制了周代特别是东周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因此,对东周青铜器作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将是今后周代青铜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周青铜器中,春秋青铜器数量众多,器类丰富,发展变化大,情况复杂,是东周青铜器的主要部分。因此,本项目定位于春秋青铜器的年代学研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建立起春秋青铜器的年代学框架,在此基础上,数量相对较少,变化相对简单的战国青铜器的年代学研究就相对容易了。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工作,能对两周青铜器分期研究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

  一、商周青铜器年代学研究的方法问题

  该成果在对春秋青铜器进行综合研究之前,先对商周铜器年代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进行了讨论。文中补充了相关的春秋青铜器的材料,举出实例,着重对金文材料与传世文献的对照研究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指出其利敝及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认为将古文字材料与传世典籍相对照要特别谨慎,首先要确定二者年代一致,如果器形、纹饰所反映出来的年代特征与所释铭文内容不符,则多是铭文考释或理解有误,这种情况下,应以器形、纹饰的考察等考古学的方法为准来推断年代。该章的讨论,将使这项工作的方法更趋完善。

  二、春秋时期重要史实研究——虢国东迁考

  重大相关史实与考古器物的年代研究密切相关,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分别发掘出土了大批虢国青铜器,对这批铜器的年代,学界看法不一,或认为当属西周晚期,或认为当属东周初年,该成果以大量的文献材料为依据,结合出土的相关考古材料,对虢国的东迁作了详细的考察。文中首先对记载虢国历史的传世文献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考察了传世文献记载的东虢、西虢和北虢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对三门峡虢国墓地的高规格大墓M1052、M2011太子墓、M2001虢季墓,以及规格略低的M2010、M2012等墓葬作了详细的年代研究,论证了这些大墓的年代都属东周初年,从而考定了虢国当如文献所记是于东周初年随周平王而东迁的,这样就确定了虢国墓地所出青铜器为东周初年之物,为春秋早期青铜器的年代研究确立了一个可资参照的标本。

  三、春秋青铜器的型式划分

  该成果的主要特点,是将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以考古学的手段进行整理,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春秋时期最为常见的鼎、鬲、甗、簋、簠、盆(盏、敦)、盘、匜、豆、壶、盉等十多种青铜器作了详细的型式划分,并以考古材料为主要依据,探讨了各型式器物流行的大致年代。文中还对一些春秋时期最为常见的、当今学者对其发展演变情况看法不一的青铜器进行了重点讨论。如春秋时期常见的青铜盆、盏、敦,这些器物在发展上有密切的关系,但对其发生、发展及与其它青铜器的关系,目前学者尚有不同看法。该成果对这一问题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指出盆、盏、敦是具有发展演变关系的器物,这一类器物不是象有些学者所说的由簋发展而来,而是上承西周晚期的盆,盆流行于春秋时期,春秋中期以后由盆派生出盏类器,至春秋晚期又演变为敦,往后流行于战国时期,并讨论了各型式盆、盏、敦在春秋各个时期的流行情况。该成果所讨论的春秋青铜器涵盖面宽,包括了北方中原华夏文化区、南方楚文化区、东方齐鲁文化区、西方秦文化区等,这是以前学者尚未系统作过的。

  四、春秋青铜器的典型材料和分期

  在以上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按考古学文化区域对春秋青铜器进行分期整理,是该成果的另一重要特点。文中将春秋青铜器分为北方中原文化区、南方楚文化区、东方齐鲁文化区、西方秦文化区等四个大文化区。分别将四个文化区的春秋青铜器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前段、春秋中期后段、春秋晚期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其选取代表性单位的标准是:1、出土器物较多,年代较为明确,在分期研究上具有标杆作用的高规格大型墓葬,2、出有年代明确或基本明确的青铜器的中小型墓葬,3、在器物组合上有较重要研究价值的墓葬。第3项主要是选取一个区域的只有一两种常见器类组合的小型墓。另外再加上年代明确或大致明确的传世器。以此为标准,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前段、中期后段、春秋晚期各种规格的墓葬,北方中原文化区共选取了48座,南方楚文化区共选取了33座,东方齐鲁文化区共选取了22座,西方秦文化区共选取了14座,另外还选取了传世的秦公鼎和秦公簋。根据对这些典型墓葬铜器群的考察,对春秋时期各文化区流行的器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了春秋各期其器物组合的基本情况和器形演变的大致脉络,并将其分别统计成各文化区流行铜器一览表,以便读者掌握。

  五、春秋青铜器铭文释文及简释

  青铜器铭文对青铜器和相关出土遗迹的年代、性质等方面的研究都至为重要,该成果在最后的第七章,分早、中、晚三期,进行相关春秋青铜器铭文的释文和简释。春秋青铜器铭文上承西周,已较为普遍,该成果主要选取有关的青铜器铭文作释文。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二:1、在分期研究中有较重要意义的青铜器铭文;2、其它较为重要的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或新发现的传世器的铭文。以此为标准,共选取了185件青铜器铭文,进行释文和简释,以作为该成果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配套章节。在具体的工作中,该成果综合了当今古文字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参考了《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张亚初,中华书局2001年)、《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刘雨等,中华书局2002年)、《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钟柏生等,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以及张政烺、李学勤、李家浩、黄锡全等学者的相关论著,择善而从,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尽量做到对铭文的解释合理而准确。

  此外,该成果还对春秋青铜器的纹饰,分文化区和年代进行了整理,指出了各文化区在春秋早、中、晚三期所流行的主要纹饰及其发展演变情况。

  该成果的完成,大致建立起了春秋青铜器的年代学框架,对两周青铜器分期研究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此外,该成果还对春秋时期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其它相关研究领域,如考古学、语言学、历史文献学等学科,提供较为可靠的年代学依据。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