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科院任崇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批准号为99BMZ01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白翠琴、田青刚、冯明臣等。
一、主要内容 该成果分绪言、先秦秦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编、五代宋辽金元编、明清编等五部分。本课题所指的中原是广义上的中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不专指河南。绪言部分对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作了概括式的论述,指出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民族肇兴于此,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这里形成。由于中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因此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因种种原因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民族中。
秦汉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炎黄部落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与东夷、苗蛮进行着密切的交流与融合,华夏民族文化已初露端倪。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边陲的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至战国时有些少数民族因融入华夏族而消失了,于是有了新的华夏族。秦王朝的建立,是华夏族统一的标志,中华民族的立体民族-汉族是在华夏族的基础上从汉代开始形成的。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政权。各民族的大迁徙、大汇聚、大融合,给中原地区的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各民族在经济上互补,在文化上互相吸纳,在宗教信仰上兼容并包、杂居与互为婚姻,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五代中的后唐、后汉、后晋3个王朝是沙陀人建立的,他们采用中原王朝的礼乐官制,在用人上蕃汉一体,与汉人通婚,仅仅过了半个世纪,这些少数民族便融入汉族。宋辽金元几个朝代是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又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维吾尔人、犹太、回族等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到了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而内迁的女真人与汉人杂错而居,互为通婚,改用汉姓,提倡儒学,经济上互通有无,使得女真人更加汉化。到了元末,这些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蒙古人、色目人进入中原主要是通过戍守、经商、居官致仕后入居等途径,蒙古、维、回族如今还作为单一的民族存在,西夏遗民则早已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了。
明清时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下诏禁止胡服、胡姓、胡语,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为避免歧视多改汉姓,这一措施促进了新的民族融合。清代满族人也多是因戍守、居官、经商而入居中原的。
二、基本观点 第一,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窗口。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大熔炉,有许多少数民族后来成了汉族,也是一些汉族加入到了少数民族行列。汉族与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既有刀光剑影、桴鼓相攻的一面,也有经济文化交流,最后融合为一体的时期。从炎黄二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期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复杂多样,均值得认真研究。
第二,统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文化政策与民族融合同化的关系较为复杂,且情况不尽相同。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规定迁洛阳的鲜卑人死后须葬河南,禁止鲜卑人著胡服,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提倡说汉语、著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目的虽在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鲜卑族同中原汉族的融合。金代女真统治者、元代蒙古族统治者进入中原之初,烧杀掳掠无所不用其极,良田鞠为茂草,庐舍化为灰烬,许多人被掳掠为奴,给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破坏。但在政权稳定之后,能不断调整其统治政策,把草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农业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少数民族帝王无一例外地尊崇儒学,金代、元代、尤其清代帝王都精通汉语汉文,不少人是填词作诗的行家里手。他们施行的有利于民族交往的措施,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第三,中原地区的先进经济文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之所以大量融入汉族,是因为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族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悬殊的人口优势,因而在民族融合中起主导作用。
第四,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中华民族凝聚力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汉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包含了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贡献在内。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物质基础。
中原地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认同以及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的汲取与融汇,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汉族理所当然地成为凝聚力的核心,也证明了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较高文明所征服”的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剖析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对于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都有很大的裨益。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总结这一问题的成败得失,可以为处理当今民族关系,制订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提供有益的借鉴。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