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学术思想史稿》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5日16:40

  中国社科院步近智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学术思想史稿》(批准号为06FZS006),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张安奇。

  这项成果是一部科学简明、系统完整地阐述自孔夫子至孙中山的学术思想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是一部可供包括文、理、工科大学生,乃至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更为广大读者阅读的“传统国学”读本。  一、项目研究的立意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具有两千余年连续发展的历史,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是世界上唯一不被中断的历史文化。而所谓传统的“国学”,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学术思想属于理论思维活动范畴,历代思想家思想深刻、理论建树和学术著述浩瀚,构建了我国独特的理论传统和思维模式,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国学”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理论、精神,这是“中华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情”。通过本书,使读者通观地认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根源、之发展演变的历史,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历史,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鼓舞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所述内容,贯穿自史前至近代的中国历史时期。从《原始思维》起,学术思想史列九章:《孔子儒学的创建与诸子百家的争鸣》、《儒学的独尊与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多元化与汇合趋势的出现》、《理学思潮与蓬勃发展的学术流派》、《理学北传与朱陆“和会”》、《心学的广泛传播和对理学、心学的批评或修正》、《实学思潮与乾嘉汉学》、《近代“新学”思潮与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想》。该成果将整个历史时期分为四编。即:先秦编、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编(封建前期)、宋元明清编(至清前期、封建社会后期)和近代编。每编之首,分撰各代“社会与思想概述”。由此,将历代学术思想的发展阶段与其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社会政治、经济、民族、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状况,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概貌。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特点

  1、对学术思想、思潮发展阶段的界定。此前,学术界沿袭的提法是: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至近代的维新之学。在本书中,基于将“思潮”解为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即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潮。故认为:先秦时期为诸子百家之争鸣时期——春秋孔子创建儒学,而儒、墨同为“显学”,战国时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均有较大发展。秦以法家为主,至汉代董仲舒才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遂有经学思潮。隋唐时佛学虽兴盛,而儒佛道并重。宋明理学思潮之后,继而为明清实学思潮。这是学术思想史研究中首次将“实学思潮”明确列入。最后是进入近代的“新学”思潮。

  2、对自孔子创建原始儒学以来在封建社会中儒学长期成为主流学术的历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孔子思想中最为积极的、鼓舞着历代志士仁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经世致用”思想,其“仁”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学发展中不断形成的“人格”、“国格”观念,知行关系的发展等等富有哲理的学术思想,均有详明的阐述。对儒学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的开放、融合、吸取和不断创新的历史也有平实和合理的肯定。

  3、对历史伟人孔子和孙中山作为大思想家而重点阐述。对宋代大学问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也作了客观的评价。

  4、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作了合理的阐述。从体现思辨哲理的程朱理学的出现,到冲破理学教条桎梏的阳明心学,从张扬人心的王学衰变而走向虚空,实学思潮应运而生。对这一学术演变作出了可信的、合乎历史和逻辑的诠释。

  5、为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和终结作了合理的阐述,对这一学术思潮作了精确的理论建构。从而,首次明确地将“实学思潮”列为继“宋明理学”之后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发展阶段,并将“乾嘉汉学”列为实学思潮中的一个发展过程。

  6、对晚明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出现,从经济生活、政治格局、哲学思想、自然科学乃至各文化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特别对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和自然科学中近代因素的萌发,尤为精到。

  7、在对屈辱的一百年近代历史的概述中,饱含着沉痛的反思。从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探索富国强兵之道和开展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斗争中,从伟人孙中山的伟大思想和革命实践中,以辛亥革命的胜利为结束。著者又以爱国主义的高昂精神,展示了现代中国历史近百年的巨大变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