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王志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齐鲁文化与当代民族文化的建构》(批准号为01BZS020),最终成果为专著《齐鲁文化与当代民族文化的建构》。课题组成员有:梁宗华。
一
齐鲁文化研究是近三十年来文化研究热中,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齐鲁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首先在于它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从东周至秦汉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诸多奠基中国文化传统和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都产生于齐鲁或与齐鲁有密切的关系。其次,齐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学的发祥地,是孔孟的故乡。齐鲁文化研究以其在儒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齐鲁文化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比较薄弱的地位。一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的研究,个案研究多,综合研究少。二是诸多领域尚多研究空白区,以儒代鲁、重鲁轻齐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三是将齐与鲁分割研究多,二者结合研究少。将齐鲁作为一个文化圈进行整体的宏观研究,尤其是对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对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的宏观研究,更属薄弱环节。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提出:“从春秋至王莽时,中国的上层文化只有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齐鲁。”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先生也有“齐鲁为先秦最高文化区”的提法。但对“重心”和“最高文化区”之说,迄今未有人进行全面探讨和论证,而齐鲁文化作为高度发达的古老文明,对后代的重大影响和当代的重要价值及现实意义的研究更是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少见之作,而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对齐鲁文化研究来讲,极具重大意义和重要价值。
二
该成果主要基于上述两点作为研究的重点和着力点,主要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10章)为齐鲁文化本体研究,以探讨和论证“齐鲁为先秦最高文化区”和“文化重心”说为着力点,重点在于对春秋至秦汉时期齐鲁文化发展的历史考察和对齐鲁文化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第二部分(11—14章)为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结合研究,重点探求齐鲁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从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对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家庭伦理、和谐社会建设及对当代教育的启发等进行探索。
该成果在主要研究对象的确立上,就齐鲁文化的本体研究而言,总体上突出了重点历史时期、重点文化现象和重点历史事件的研究。确立以周室衰微、政由方伯的春秋时期与列国分裂割据的战国时期这样一段文化独立发达时期作为齐鲁文化本体发展的轴心期,文化特质的突显期,文化成就的高峰期,列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将其中的文化发展和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文化现象作为重点。突破前人对齐、鲁文化分割的、具体的、零散的研究状况,从宏观把握的前提下,集中探讨和论证了齐鲁文化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在论证齐鲁文化对民族文化建构的当代意义上,着力于以齐鲁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为切入点凸显齐鲁思想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1.针对齐鲁文化研究长期存在的齐、鲁文化为同一支文化、而以儒学为其文化特征的观点,鲜明地提出了齐鲁文化是由齐文化与鲁文化两支不同性质文化组成的观点。对于齐、鲁两支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特色,从氏族渊源、文化基础、生成环境以及齐、鲁分封的不同目标、文化背景、封主差异、建国方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证,较深入地探讨了齐鲁文化渊源的多元性、其文化形成的复杂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并从齐、鲁文化比较的十个方面详析其不同特色。
2.进一步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证了齐文化、鲁文化与齐鲁文化的关系,提出齐鲁文化是齐、鲁两支文化在以春秋战国为轴心期的漫长历史发展中,不断交流、演变、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复合型文化圈的观点。在这个复合型文化圈中,它们既有共同的文化形象,又有各自独立的文化特征,而且贯穿到齐鲁文化本体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
3.重点探讨了孔子与春秋时期齐、鲁两支文化发展的关系。提出齐、鲁为春秋时期东方的两个文化中心。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孔子思想产生的重要文化土壤。孔子对齐文化的重点研究、探讨和吸收,是其“仁”学产生的重要来源。孔子思想的形成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齐鲁作为“最高文化区”、“文化重心”孕育的结晶;作为其核心思想的“礼”是其对周鲁文化研究吸收的结晶,而其“仁”学思想则与其对齐文化的研究、吸收密不可分。
4.提出战国时期是齐、鲁文化面貌“儒化”的时期。儒家“显学”的传播以及齐国稷下之学为儒学在齐地的深入传播提供的有利条件,是齐、鲁文化深入融合的最有利契机。史称“齐鲁之学”自战国始。
5.提出齐、鲁文化在秦代前期获得更大发展、后期遭受摧残走向民间的观点。深入探讨了齐鲁文化对秦代政治、文化的巨大影响和在专制大一统的情势下,齐鲁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进情况,填补了在该时期齐鲁文化研究的空白。
6.史学家徐中舒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有“齐鲁为先秦最高文化区”的说法,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中也有“自春秋至王莽时,中国上层的文化只有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齐鲁”的话,但二者都未多加论说。该成果全面论述了齐鲁文化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对上述论断作了较深入的论证。
7.较深入地探析了齐鲁文化在汉代大一统局面下发展演变的轨迹。该成果从“黄老之学在汉初的支配地位”、“齐鲁之学与儒学复兴”、“董氏儒学对齐鲁之学的融合与超越”、“郑玄对今古文经学的融合”等方面,剖析了汉代独尊儒术、儒学被定为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齐鲁文化融合为一体而又相对保持各自独有特色的发展历程和规律。
8.着力于从齐鲁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点探寻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齐鲁思想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现代意义。从宏观层面探讨了齐鲁文化基本特征以及齐鲁文化对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与理想人格的影响。构成齐鲁文化主体的儒、道、墨、法等诸家人生价值观念及特定思维方式,共同作用于民族的社会心理及价值观念,形成中国特定的传统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凝成传统理想人格。
9.齐鲁文化所积淀的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智慧资源,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多元交流、冲突、选择、融通的时代,奠定了我们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坚固基石。该成果在齐鲁文化对当代民族文化建构的重大意义和启迪、影响的研究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层面,分从齐鲁文化与当代民族文化建构、齐鲁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齐鲁文化对传统教育的价值和现代意义等三个层面具体探析了齐鲁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该成果把视域放在齐鲁文化与民族精神、齐鲁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齐鲁文化与家庭伦理构建、齐鲁文化与青少年教育四个关节点,就齐鲁文化与当代民族文化建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在齐鲁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层面,该成果以崇仁尚礼与“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和为贵”与和谐社会建设、齐鲁文化与现代经济伦理建构等问题为探讨重点,具体剖析了齐鲁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
该成果全面论述了齐鲁文化本体及对后代的重大影响和当代的重要价值及现实意义,不仅对几十年来齐鲁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有一个较好的总结,也对今后齐鲁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较深入探讨,对当前山东的文化大省建设,继承和弘扬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和建设经验。该成果对进一步确立齐鲁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推动齐鲁文化研究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向前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