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12世纪前新疆开发史研究

——《新疆古代经济开发史》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5日16:40

  新疆社会科学院殷晴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古代经济开发史》(批准号为05FZS004),最终成果为专著《丝绸之路和西域经济——12世纪前新疆开发史》。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近年丝绸之路和西域历史研究,在国内外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成果累累,不断有新著问世。但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内容,成果却寥若晨星。本课题为填补这一空白,从专题研究入手,经修改、充实,完成了这部约50万字的系统性较强的专著。这项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新问题和新资料,特别关注文物考古的新发现,以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再现西域广大地区经济发展的轨迹,如近年甘肃悬泉汉简的发现,新疆吐鲁番、于阗文书的出土,山普拉、察吾呼、营盘与洋海墓地的新发现,以及最近中、法学者合作整理刊布的库车文书等等,都在书稿中作了充分引用和阐发,为充实研究成果内容提供了新材料,并使之澄清、突破目前仍在流行的一些陈旧观点,使论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在当今开发大西北之际,本课题富有学术旨趣和现实意义,为新疆的开发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二、研究成果的内容、结构和基本观点

  该成果以丝绸之路畅通改变分散的封闭的绿洲环境为切入点,探讨新疆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首要的着眼点,把论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贯彻始终的线索,扭转过去研究中忽略生产力发展的偏向,围绕这一关键问题,不仅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贸与货币流通诸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而且以全新的视角,论述政治与经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天山南北与中原地区、西方诸国的经贸往来。把历史上新疆的开发建设,放在丝路经济和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中加以考察。在古代天山以北的大草原上,众多的游牧民族曾策马驰骋,匈奴、鲜卑、突厥、吐谷浑,个个要争夺对丝路的控制权,不仅在本民族内部进行奴役和压迫,而且以霸主的身份对塔里木盆地的农业民族施行剥削和榨取,这样,群雄纷争,造成了新疆古代社会的不稳定性,频繁的战乱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在汉唐盛世强大的中央王朝统辖下,能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商品经济也空前活跃,但一旦中原战乱,中央政府无暇西顾时,天山南北马上又会遭遇到战乱的惨祸。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只有统一、安定才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同样生态环境的演变也是如此,社会战乱往往是造成生态破环的严峻时刻,大量屯田撂荒,缺乏有效灌溉,造成土地沙漠化,也就是在一场惨重的战祸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长期战乱,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些绿洲城国被沙漠吞噬的严酷事实,就是明证。

  三、研究成果的特色与学术价值

  一、在论述西域农业时,对曾有力推动了生产发展的屯田,给予了详实的叙述。叙述的情节是经过仔细考证的,澄清了目前流行的不切实际的一些说法。如在屯垦规模和人数上,经过多方核实,提出新的核算方法和数据;汉唐时期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究竟如何,由于各地条件不同,显然有很大差异,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书中尽可能地作了些定量分析,供读者参考。

  二、对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牧业,列于重要的地位进行论述。按新疆的自然条件,汉代牧业处于首位,当时牧业人口为农业人口的1.81倍。在天山以北的广阔草原上,无疑以畜牧业为主,即使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也是农牧结合。唐代开始在天山以北的平原地带,通过屯田大力发展垦殖,直到清代大规模发展屯垦后,种植业越来越取得重要地位。牧业在下降的趋势中退居次要,甚至在一些地方渐处于农耕的附属地位。近年新疆畜牧业总量虽有增长,但在大农业的总产值中,比重仍然较低,如何重振牧业雄风,值得人们联系实际加以思考。

  三、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畅通,是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作为中西交通大动脉的古丝道,主要干线的具体走向、经历何地、不同时段怎样变化,经过分析比较,文中如实地作了介绍。特别着重地对于通过高山大漠的南北支线进行了探讨,从而使人们了解汉唐时期西域交通网络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重大作用。古代新疆地处丝路中段,为多种文化的汇聚之地。在物质文化的发展上,有其独特的亮点,如铜铁等金属品及其冶炼技术的传播,蚕种的西传,纺织技术的交流,植棉、酿造技艺的推广等等,在本书中都作了独到的介绍,形成耀眼的历史画面。

  四、新疆地处中西交通要冲,在活跃于欧亚大陆的丝绸贸易中,各绿洲城镇处于何种地位?起了怎样的作用?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汉代南道于阗诸地曾作为中转市场,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唐代作为交通网络中心的西州市场处于丝路贸易中心,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之高,居于全国各城镇的前列。其农业、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从6世纪以来,蓬勃发展,处于天山以南首位。对这座闻名遐迩的绿洲城镇,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背景,在本书中曾着重介绍,并加分析研究。

  五、中国是养蚕植桑最早的国家,养蚕技术何时传入新疆,从而又进一步向西方传播,这是科技史上的大事。过去众说纷纭,特别是国外一些著名学者,曾作过不正确的却非常流行的论断。作者通过新发现的出土文书、文物的分析,得出了蚕种西传的时间、要提前数百年的论断,有关观点在《民族研究》发表后,曾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六、过去一般认为,丝路南道在唐代以后,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已非常冷落甚至不通。其实并非如此。如10世纪以后喀喇汗王朝统治于阗时期,通过南道的贸易,特别是玉石贸易非常活跃,西域与中原交往频繁,打破了过去不切实际的观点。

  七、把生态环境的变迁引入经济史的研究,这是本书具有显见的独到之处。通过论述,人们可以看到,近现代新疆生态环境的恶化,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而如何避免人为的破坏,已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八、对于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园圃业,过去一直被人忽视,而缺乏研究。对此,书稿中作了详细介绍。而晋唐时期,在西域曾有重要地位的寺院经济,通过研究,著者也作了如实的陈述,给予应有的评价。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