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刘沛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多民族聚居区古城镇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批准号为03BZS03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申秀英、邓运员、许抄军、卜华白、杨载田、向清成、郑文武、刘春腊、徐美。
湘西多民族聚居区是指地处湖南西部地域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三个地州市。这里地处武陵山区,是沅水、澧水上游的主要流经地,西与广西、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历来为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多民族的世居地。湘西地域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央王朝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军政要地,也是湘西多元文化景观的保留地。
该成果从学科属性上来说是历史地理学关于聚落历史地理学的范畴;从学科发展动向上来说是以探讨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讨人类社会空间影响与互动为趋势的新型历史地理学的探索范围,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具有交叉性特点,对历史经济学、遗产经济学也有一定涉足。
该成果主要研究了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湘西地区古城镇的基本形成规律 在空间上,随着时代的推移,古城镇大体上从湘西地区东北部逐渐向西部、南部发展。在时间上,整体而言发展较迟,发展历史都不太长。汉以前还没有设置与今地名相同的县市。汉朝发展桑植县、永定区和沅陵三个古城镇,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湘西古城镇发展缓慢,几乎没有设置大的城镇,到隋、唐时期,古城镇开始逐渐向西部、南部拓展,特别是清朝以来,西部古城镇得到较好发展。
湘西地区古城镇的时空发展规律,还可通过各县级政区的文化史层图得到印证。该成果引入了美国地理学家怀特(Whittlesey)的“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概念来研究区域文化景观的文化史层,认为景观是人类活动相继叠加的结果,它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序列。我们以贯穿湘西南北的焦柳铁路为投影轴,将湘西多民族聚居区各县级政区的形成年代按顺序依次投影到焦柳铁路轴线上,以文化史层的厚度来代表各县市政区的发展时间长短,同样反映了上述所说的湘西古城镇从北部、东北部向南部、西部发展的时空过程。
二、湘西多民族聚居区古城镇的历史地理特征 主要从历史特征(少、穷、同、老、移)、区位特征(由重心沦为偏远)、民族特征(少、多、杂)、建筑特征(独特、多样)、空间分布特征(五溪节点上的名镇群)、资源特征(独特丰富)、聚落布局思想(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文化特征(多元、继承、创新)、原始物象特征(景观基因多样、易于识别)、地名特征(文化性、语言性)、生产生活特征(依山伴水)等11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总体而言,湘西地区是一个地域独特、民族性较强、历史文化景观丰富的古城镇分布区。
三、湘西多民族聚居区古城镇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识别 主要引入了“景观”和“基因”的概念,并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景观”的概念作为历史地理学的专门术语,更多的是指“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它主张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文化地理,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尤其是聚落景观特色来研究地理特征。该成果依据这一理论,试图探索湘西地区古城镇的文化景观特点。但是,如何找到聚落文化景观的核心因子,以与其它聚落景观相区别,这是聚落景观研究和聚落文化区划分的关键技术,为此,受生物学基因理论的影响,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文化基因是指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即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文化因子,它对某种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它也是识别这种文化景观的决定因子。该成果对湘西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聚落文化景观特色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四、湘西多民族聚居区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构成及其评估体系研究 成果主要借鉴国际上关于文化遗产价值的衡量标准,结合城镇遗产的特点,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从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对湘西地区31个有代表性的古城镇或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初步打分评价。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古城镇价值评价方面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湘西多民族聚居区古城镇的实地调查和专家评价,利用数理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结合遗产经济学关于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从自然、经济、人文、附加等四个方面,建构了湘西多民族聚居区古城镇价值评价的多层次体系,并对湘西古城镇进行了全面的定量化评价,最后建立了湘西古城镇综合价值模拟图组。
五、湘西古城镇保护与规划研究 重点突出了湘西古城镇感应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传统城镇感应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以及感应空间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点以湘西凤凰古城、洪江古城、高椅古村为例,探讨了湘西古城镇保护性规划的途径,基于英国历史地理学家达比(Darby)的“连续剖面复原”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古城镇保护性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
六、湘西古城镇的经济学价值研究 该成果引入并发展了遗产经济学和历史经济学的有关方法。重点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采用旅行费用法(TCM)对湘西历史文化名城的游憩利用价值进行了具体研究,得出凤凰古城的游憩利用价值为90428.82万元。此外,还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对湘西历史文化名城的非利用价值进行了具体研究。经计算得到凤凰古城全国每年的非利用价值的总值为314019万元,其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分别为:139361.67万元、101867.79万元和72758.22万元。凤凰古城的非利用价值远大于游憩利用价值的结果表明,凤凰古城的保护应重于开发,保护是第一位的,开发是第二位的。这是国内首次对古城镇遗产资源进行历史经济学和遗产经济学的研究,同时创新了历史经济学和遗产经济学的方法。
七、湘西古城镇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主要针对湘西的地域特点和资源特点,从分析保护与开发的误区、旅游开发与管理的误区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湘西多民族聚居区古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策略;重点论述了建立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相关措施;借鉴国内外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提出生态博物馆形式有助于湘西多民族聚居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的政策主张。
八、GIS支持下的湘西古城镇景观管理模式研究 主要考虑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形势和技术接轨,通过建立湘西地域主要古城镇的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完成各种信息资料的存储和处理,并进行动态化、数据化、信息化管理。该成果关于凤凰古城GIS管理系统建设的研究,就是有益的尝试。
该成果引入生物学关于基因的概念,挖掘湘西古城镇景观的文化基因,建构了湘西地区聚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系统;探寻湘西古城镇分布与民族分布、聚落特色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绘制了湘西地区地形与民族和聚落景观的关系图;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数理方法,建立了湘西古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游憩利用价值的评估体系;探讨了湘西古城镇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的基本路径;提出了古城镇遗产地保护性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即认为每个古城镇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识别遗产地“信息元”、“信息点”、“信息廊道”的途径,强化遗产地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元素的保护,有助于遗产地性格特征的保护。
该成果创新性强,注重从宏观上反映规律性问题,特别是注重聚落景观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探讨,找出了湘西地区聚落景观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对于理解多民族地区聚落景观的差异,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成果提出的关于古城镇保护性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是对聚落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创新,不仅有助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建设,而且有助于历史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景观规划。成果所倡导的古城镇遗产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思想,对于同类型古城镇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