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时间维度的价格与物量测度研究

——《时间维度的价格与物量测度问题研究》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5日16:32

  东北财经大学徐强讲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间维度的价格与物量测度问题研究》(批准号为05CTJ00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杨仲山、刘颖、黄小玉、屈超、肖俊喜、刘丹丹。

  时间维度的价格与物量测度问题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与经济政策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指数是时间维度价格与物量测度的工具。近些年来,国外指数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各国指数编制的实践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需要我们去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掌握理论与实践上的新动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提高中国指数编制的准确性。该成果定位于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在对时间维度的价格与物量测度问题进行研究时,努力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不仅说明宏观经济价格测度与物量测度中的“怎么样”问题,还尽力挖掘方法与实践后面“为什么这么样”的问题。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6个部分:

  一、指数方法流派的系统考察。经过众多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努力,指数已经形成了五个方法流派:固定篮子方法、检验方法、随机方法、经济方法与Divisia方法。本部分首先对指数的起源与指数方法的发展进行了考察,然后对五种指数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归纳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五种指数方法虽然观察指数的角度各异,但得到的结论却有一定的共性:固定篮子方法、检验方法、随机方法和经济方法对应的最优指数都属于最佳指数。

  二、以CPI为例研究了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编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部分在指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CPI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研究CPI编制的机理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以OECD国家为例对CPI编制的国际经验进行了系统归纳、比较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有关的争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部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CPI理论框架的争论及其分析;CPI的测度目标、概念框架与范围;基本价格指数与CPI的低层加总;CPI的高层加总;CPI中的季节性产品与CPI的季节性调整;CPI中的自有住房;不同目标人口的CPI;财力指数、平民指数与CPI的高层加总问题;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问题。

  三、价格指数编制中质量调整方法的系统分析。价格指数的质量调整方法可分为间接调整方法与直接调整方法两大类。前者以类似产品的价格变动为依据,估计出新老项目之间价格差别中的纯价格变动部分,主要方法包括可比替换法、无价格变化的连接法、重迭法、总均值虚拟法、组均值虚拟法、样本更新法等;后者直接估计新老项目之间质量差别的价值,并对新项目或老项目的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方法包括专家判断法、生产成本差别法、部件价格法、数量调整法、Hedonic法等。Hedonic法虽然有其缺点,在实施中也存在很多困难,但Hedonic法是进行质量调整的一种可行方法,许多国家已经使用这种方法来编制价格指数。中国在编制价格指数时,也应引入质量调整方法。

  四、消费者价格指数偏误问题的系统研究。CPI的偏误是一个相对概念,它被定义为官方编制的CPI增长率与真实CPI增长率之间的差异。CPI共有5种类型的偏误:高层替代偏误、低层替代偏误、销售渠道替代偏误、质量变化偏误和新产品偏误,其中,高层替代偏误与CPI的高层加总相关,低层替代偏误与基本价格指数相关,高层替代偏误与低层替代偏误统称为产品替代偏误;销售渠道替代偏误与价格调查中销售渠道的选择有关;质量变化偏误与产品质量发生变化而未能正确地对之进行质量调整有关;新产品偏误与新产品是否及时包括进样本中以及估价方式有关。使用最佳价格指数和不变替代弹性价格指数编制CPI是减小替代偏误的两个思路。为消除CPI的高层替代偏误,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编制使用最佳价格指数计算的CPI,如美国、瑞典等。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存在着向上的偏误,初步测算的结果表明,2001—2006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偏误平均每年约为0.83个百分点。

  五、基于价格指数的通货膨胀测度问题研究。在国际上,通货膨胀测度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编制专门的CPI来测度通货膨胀,如消费者价格协调指数(HICP);第二,用包含更广经济范围的价格指数来测度通货膨胀;第三,用核心通货膨胀指数来测度通货膨胀。欧盟统计局和欧盟成员国编制的HICP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测度通货膨胀,它是专门为测度通货膨胀编制的价格指数,与CPI存在许多不同之处。GDP缩减指数是测度通货膨胀的一个常用指标,但由于GDP缩减指数存在着“负权数”问题,它并不是一个测度通货膨胀的可靠指标。编制整体经济价格指数来测度通货膨胀还处于试验阶段,只有澳大利亚和英国曾进行过这方面的探索。核心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许多计算核心通货膨胀的其他方法,本部分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由于中国CPI分类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现有关于中国核心CPI的实证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六、基于物量指数的经济增长率测度问题研究。经济增长率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最重要指标,在制定和评估经济政策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部分从物量指数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率测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各种方法的机理、优点和缺点,研究了链式数据的非可加性及链式数据的处理方法,分析了在中国采用环比物量指数的可行性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率计算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支撑。

  该成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11个方面:

  1、对指数方法流派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全面论述了指数方法的发展过程,补充了有关的史料,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对指数的固定篮子方法、指数的检验方法、指数的随机方法、指数的经济方法与指数的Divisia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与分析,提供了指数方法的整体图景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2、对生活费用指数理论与固定篮子指数理论进行了全面比较,界定了生活费用指数作为价格指数应满足的条件,分析了生活费用指数存在的缺陷,提出和论证了“测度目标决定CPI理论框架”的观点。

  3、搭建了价格指数编制的基本框架,综合研究了CPI编制的基本问题和方法,对国外CPI编制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的改进建议。

  4、在对Hedonic方法进行全面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了Hedonic方法的优点、缺点和实施中的困难,对Hedonic方法在国外的一些应用情况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中国应用Hedonic方法进行质量调整应解决的问题。

  5、对从生活费用指数角度界定CPI偏误的思路进行了批判,提出应从真实价格变化角度来界定CPI偏误的观点。

  6、提出了对CPI偏误的一些新认识,如从测度偏误和概念偏误的角度对CPI偏误作出了区分;探讨了负偏误的可能性与成因;对各种偏误的可加性提出了质疑。

  7、对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偏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偏误的初步测算值,并提出了减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偏误的措施和建议。

  8、论证了从价格角度界定和测度通货膨胀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对从价格指数角度测度通货膨胀的思路进行了归纳。

  9、将GDP缩减指数与其他宏观经济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GDP缩减指数用于测度通货膨胀的缺点,从负权数的角度论证了GDP缩减指数扭曲真实价格变动的机理,提出了“GDP缩减指数并不是测度通货膨胀的可靠指标”的观点。

  10、系统归纳了核心通货膨胀的各种测度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机理、优点和缺点;对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了评析,指出了已有研究成果的缺陷和改进的方向。

  11、从指数方法论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率的测度方法和实践进行了研究,这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的视角。将指数理论的研究进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率计算问题相结合,分析了环比物量指数法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