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战略选择

2011年05月15日16:30

  河北省林业局乔敬图同志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于2001年立项,2004年1月结项,最终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孟庆凯、穆兴增、朱庆须、王会欣等。现将该成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渤海有着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资源,近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是海洋经济产品游鱼、虾的产床和摇篮。随着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新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渤海海洋农业,即把传统的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以及直接利用海洋资源为陆地农业服务的海水灌溉农业、苗种繁育等相关产业结合和发展起来,已成为有效缓解资源短缺、解决人口膨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首先,发展渤海海洋农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渤海提供的海产品数量大,质量高,不但对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潜力巨大。以河北省为例,在目前最适合养殖的48.41万公顷宜养面积中,国土利用率仅占9.42%(其中,潮间带国土利用率仅为2.8%,浅海国土利用率仅为3%),以现行的养殖方式和养殖水平估算,全部开发后可增加收入25.74亿元。其次,海洋农业发展已成为开发利用渤海沿岸盐碱荒地、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海水灌溉农业是农业产业中极富挑战性的新兴产业,带来了传统盐碱地改造理念和模式上的一场革命,使“改造环境以适应作物”转移到利用现代基因工程“培育作物以适应环境”上来。目前,山东、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用海水直接浇灌或在近海栽培耐盐作物、牧草、蔬菜、油料、瓜果等陆续获得成功,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成为开发渤海沿海盐碱荒地、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第三,发展海洋农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重点。充分利用渤海海岸带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农业,能提供相当大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山东为例,开发300多万亩浅海滩涂能直接安排产业劳动力100多万人,而间接转移的劳动力数量更大。在当前大宗农产品过剩、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的形势下,围绕海洋产业发展起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等几十个行业如果能迅猛发展壮大,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将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近年来,由于对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衰退和贝类资源的大量流失;陆源排污、海上排污、部分近岸水域过度养殖等造成海水污染严重,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海水倒灌地下水,使地下水遭受污染;沿海地区的围垦、筑坝不仅使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还导致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场所消失。据统计,渤海无脊椎动物较10年前减少了39%,鲈鱼、鳓鱼、真鲷、牙鲆、半滑舌鳎、对虾、梭子蟹等重要经济渔业资源生物量只有10年前的29%,渤海盛产的中国对虾年产量只有10年前的11.8%。概括而言,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观念制约,渤海海洋开发缺乏整体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二是体制制约,各涉海部门之间综合协调力度不够,造成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三是管理制约,海洋综合管理滞后,重生产而忽视了对海域的保护;四是科技制约,技术创新体系薄弱、科技支撑乏力。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到渤海海洋农业优势产业的拓展和潜力区域的开发,而且极有可能导致海洋农业的不可持续,进而演化为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和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这必将对我国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危害。

  三、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中央及地方政府要进一步重视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包括自然资源、交通、电力、产业布局等,围绕海洋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良好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良好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为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要跳出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由过去相对独立的海洋渔业向海陆一体化的海洋农业转变;由粗放无序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综合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无偿使用、开发海洋资源向有偿使用海洋农业转变。坚持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和突出重点的统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统一,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统一。进一步强化海洋管理者和开发者的培训和教育,统筹兼顾当代需要和未来需要,在海洋管理和开发时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研究提出,到2005年前近海渔业捕捞产量零增长,2015年前生物资源消耗速率零增长,2030年前生态环境退化速率零增长。

  (二)渤海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海洋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步骤。即:走适度捕捞、高效养殖、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把传统的采捕天然资源的渔业,改变为人为干预以提高经济资源量及其再生产能力的人工资源型渔业。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重点依靠政府,在优势产业发展方面侧重于市场调节,走出“先污染、后治理”这一恶性怪圈。在统筹规划基础上重点突出对虾、贝类和名贵鱼类的养殖,把海洋渔业工厂化养殖和名特品种养殖作为海洋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把无公害生产作为突破口,全力发展远洋捕捞,抓好以过洋性渔业生产为主向过洋性渔业生产和大洋性渔业生产并举的转变,享受大洋公益,提升远洋渔船在公海生产的比重,减轻近海渔业资源压力。

  (三)针对海洋农业发展在资金筹集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具体改革方案。即:加大政府投入——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广开资金渠道——设立海洋开发基金,降低研发风险——设立海洋科技风险基金,加大污染治理——设立渤海综合治理基金。通过改变现有的海洋农业资金投入方式,合理调整投入结构,对投入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确立新的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实施必要的政策措施,为海洋农业的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提供必要保证。

  (四)渤海海洋农业发展要依靠“龙头”带动,狠抓六大环节。一是积极创办、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多渠道、多形式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渔业龙头企业,将其扶大、扶优、扶强。二是牢牢把握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这个重要环节,以市场促发展。三是跟踪抓好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渔户这个核心环节,将其作为动态管理龙头企业的一个重要考察指标。四是强化确立主导产品和商品基地建设这个基础环节,培育壮大对虾养殖、贝类养殖特色养殖基地。五是搞好工厂化和集约化养殖场环节,发展高效渔业生产。六是创出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依靠品牌带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外向型渔业。

  (五)要建立健全海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首先,大力培育海洋科技市场,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嫁接改造传统渔业,在生产、加工、销售、产品质量检验和渔政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其次,培育和完善海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整合环渤海地区的科技力量,建立渤海开发、治理、管理以及促进渤海可持续利用的科技研究与开发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第三,进一步加强渤海综合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研究,并将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专项及基础研究重点发展规划之中,围绕海水增养殖、海洋生物工程、水产品加工等领域,抓好适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

  (六)加大渤海环境的综合治理,实现管理创新。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完善海岸工程可行性论证和海洋环境评估制度。对资源开发项目要严格审批程序,必须符合功能区划及海洋开发规划,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监督管理,逐步实现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二是建立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双控制度。加强对沿岸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等陆源污染物的管理治理,防止海洋环境退化。三是建立起与资源总量相适应的捕捞强度控制制度。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继续加强伏季休渔管理制度,完善禁渔期、禁渔区的管理。四是综合协调海洋各行业、沿海各地之间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的关系。如成立渤海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综合协调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处理海洋开发中的矛盾等等,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