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经济发展与城镇体系格局演化的互动关系

——《经济发展与城镇体系格局演化研究》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5日16:30

  南开大学江曼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发展与城镇体系格局演化研究》(批准号为01CJL004),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表明,区域内的各种经济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空间上。城镇体系既是区域经济运行的结果,又是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依托、基础和制约因素,也是区域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合理的城镇体系可以实现单个城市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使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反之亦然。因此,通过有组织的城镇体系规划,最佳、最有效地配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资源,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进行调控,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的基本手段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城镇体系的研究正在变成区域经济联系的同义词,城镇组合的空间格局在当今世界新的社会经济组织方式及文化、生态观的演化中表现出新的地域形态。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未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首先涉及到的是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的进化和效率,以及构造新的城市网络体系问题。然而,城镇体系规划虽然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长期以来不够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许多规划设计面对现实问题常常是束手无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影响日益下降;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往往重产业、轻空间,将产业与空间的发展相脱离。因此,加强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引导城镇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与区域的经济运行相一致,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份研究报告综合运用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等相关知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工具,在重新定义了城镇体系的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紧紧扣住城镇体系中的城镇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特点,以企业的选址活动和人口流动为切入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城市和城镇体系的产生,从宏观层次上将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体系格局演化融为一体,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制度、交通通讯等因素与城镇体系格局演化的相互影响;逐步深入地对城镇体系的表现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对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关联结构、分布结构形成与演化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地分析我国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深刻地剖析了我国城镇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我国城镇体系演化的社会、经济条件,针对我国总体和各地区未来经济增长的特点,提出不同地区城镇体系合理化的政策激励,为城镇体系的理论研究与相关的实践,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现状评述、城市与城镇体系形成的经济分析、经济发展与城镇体系的演化、我国城镇体系格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优化城镇体系的对策等。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城镇体系是通过市场经济将区域内的城镇连接在一起,城镇体系地域范围的划分是由其经济协作的范围所决定,它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并不是随意划分的一组地域上毗邻的城镇。如果城镇间不存在经济关联性,即使地理上紧密相连的地区内的城镇也不能称其为城镇体系。完善的城镇体系应该具有网络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它由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的职能组合结构、城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和城镇体系的关联结构等几个要素构成。

  第二,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内众多生产、服务企业集中组合的结果,城市内厂商的结构、功能、规模及其组合影响着城市的性质、规模、产业结构和发展潜力。内部规模经济支配下的聚集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一个以大型企业为主、专业化极强的城市;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经济联系的多样化的厂商集聚的结果是形成以某个产业为主的企业群体;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经济联系的多样化的厂商集聚形成综合性城市;而相似产业的聚集则形成专业性城市。

  第三,商贸型厂商在市场区位竞争中,形成纵向等级关联结构,城镇职能组合上具有镶嵌性,城市间是一种纵向单向等级关联。而建立在企业生产联系上的城市经济关联是企业劳动分工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城市的等级由企业在生产发展中的不同地位所决定,不同等级的城市间承担不同的功能,是纵向双向等级关联和横向水平关联。在城镇经济联系网络形成的过程中,跨区企业是城镇间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我们应该依靠一大批骨干企业跨区发展,以调整、扩大专业化分工和社会生产中建立的经济联系。

  第四,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城镇的人口总规模是由区域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能力,即城市经济发展所能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所决定的;而在一个开放的区域内,城镇的人口总规模主要是由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每个城镇的规模由其经济发展程度所能提供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来决定,而经济发展的程度又由城市内所聚集的厂商的程度来决定;不同城市的生活成本(主要是住房租金)的差别,平衡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工资差别。

  第五,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城镇体系形成,将作为厂商经济活动的基础来影响后来的经济活动。自然资源是城镇体系演化的物资基础,充足的资本供给是城镇体系演化的经济基础,技术进步构成城镇体系演化的技术限定,制度变迁则是城镇体系演化的制度保障。

  第六,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镇职能结构从综合走向专业化;规模结构的首位度类似于抛物线发生变化,起初逐渐增大,在达到一定阶段后逐渐下降,向序列型发展,规模等级结构的层次也会逐渐减少;关联结构从纵向等级关联向横向水平关联、进而实现网络关联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形成阶段是各个层次城镇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支撑点。

  第七,城市的规模结构是由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低位次分布、首位分布和位序分布是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追求位序分布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发展某一类的城市,不能以城市规模作为制定城市发展方针的依据,更不能强调发展一个方面而偏废另一方面,要根据区域具体的情况,研究每个城市的聚集条件,以及大、中、小城市规模合理的比例关系,再决定每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指导调整不合理的比例关系和规模结构。而不要人为地采取“一刀切”的手法(抑制或助长)。“控制”所有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所有小城市,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第八,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结构是城镇体系中的核心结构。城镇职能组合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城镇体系其他结构整体效益的发挥。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的经济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单个城市专门化所带来的专门化经济利益、区域整体组合所产生的多样化经济和地区经济的比较利益。城镇分布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城市间人和物流动的交通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节约,以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成本的节约。

  第九,我国城镇体系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城市化水平滞后,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聚集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城镇专门化程度不高,城镇职能结构同构,主导职能老化;城镇体系发育极不平衡,城镇建设分布过密过疏,区域基础设施浪费严重;企业横向联系不紧密,城镇发展各自为政,城镇网络关联结构不健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加快,经济的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小汽车进入家庭等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将是我们构造新的城镇体系网络基础。

  第十,中国城镇体系的重构需要树立新的观念。削弱规模结构的等级观念,加快人口的面和点的集中,大力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繁荣城市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应与城镇体系建设相结合,以城市发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以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为基础,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区域城镇职能结构。在构筑全国城镇体系骨干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区建立各自的城镇体系模式,形成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市体系。

  第十一,中国城镇体系的重构,建议采取以下对策: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重要性;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增强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自组织机制;建立规范的协调组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城镇规模结构为核心,优化城镇体系结构。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