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考察指标,描述了消费品市场的波动形态。按照“谷—谷”法划分,从1953年至2002年的50年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共呈现出9个周期。改革开放以前,其波动幅度相当大,峰值不高,谷值深,平均位势高,扩张期与收缩期持平,波动的不稳定性程度要低于经济波动的不稳定性程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全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程度较强。改革开放以来,其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峰值和谷值都上升很快,平均位势居高不下,扩张期明显长于收缩期,波动的不稳定性程度要高于经济波动的不稳定程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全国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程度上升,接近强相关水平。 第二,商品市场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本项目从统计的角度对商品市场波动和经济波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认为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商品市场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不仅存在显著的即时影响,而且还存在滞后一年的GRANGER滞后因果关系[①](如表1、表2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商品市场波动和经济波动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调控商品市场有利于缓和经济波动,同样,经济波动的幅度减小了也有利于缓和商品市场波动。所以,如果我们把商品市场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就能够促进商品市场波动和经济波动的良性循环。这也为我们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思路:如果预测到未来哪一年的经济过热或过冷,应提前2年对商品市场进行调控。 表1 与经济增长率(Y)的GRANGER检验结果 (LAGS=1)PairwiseGranger Causality TestsSample:25Lags:1
表2 与经济增长率(Y)的GRANGER检验结果 (LAGS=1)PairwiseGranger Causality TestsSample:25Lags:1
表3
表4 消费品市场、投资、经济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表5
表6
二、对策建议 本成果根据预测值和无警区间,最后建立了我国商品市场波动的预警模型,并预报了警度。预警模型由第五部分商品市场增长率的预测和第六部分的无警区间的确定组成。从预测的经济增长率和商品市场增长率和确定的无警区间来看,未来几年的经济波动还不大可能严重偏离无警区间,但经济增长率明显偏低,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7.5%)已经离下限不远了;而商品市场波动已经敲响了警钟,未来几年的商品市场增长率不仅整体偏低,而且2007年的商品市场增长率已经明显低于无警区间,2008、2009年的商品市场增长率也已经接近甚至达到无警区间的下限,与之相对应,这几年的经济增长率也明显偏低,接近无警区间的下限。从实证分析的结论可知,经济增长率和商品市场增长率是互相作用的,故2006年后的经济增长率偏低很大程度是商品市场增长率低下的缘故,而且经济增长率偏低反过来又影响商品市场增长率的提高。为了避免形成经济波动和商品市场波动的恶性循环,必须对商品市场进行调控,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切实提高中低收入居民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减少农民的数量;其根本出路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城镇低收入者收入,主要是要努力提高城镇就业弹性,增加低收入者就业机会。 第二,努力扩大消费。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扩大消费的主要思路是减少不确定性与缓和流动性约束。 第三,保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既要避免投资的过快增长,也要防止投资不足。 第四,调控货币供应量。一是促进储蓄稳定增长,正确对待储蓄分流;二是调控中央银行资产,控制基础货币;三是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优配合,保持政策一定的连贯性、稳定性。 [①] GRANGER滞后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想法很简单:如果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则X的变化应当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看当期的Y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前期的Y值所解释,加入X的滞后变量的值是否能加强这种解释能力。如果加入X的滞后项有助于预测Y,或者说X滞后变量的回归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则说X对Y具有GRANGER因果性。如果X对Y和Y对X都具有GRANGER滞后因果关系,则称X和Y之间存在反馈关系。 [②] 波动系数又称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有极差系数、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此处采用标准差系数,它是标准差除以相应的平均数所得的系数,反映标志值离差的相对水平,用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