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审美文化学导论

——《审美文化学的定位与理论》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5日16:20

  扬州大学文学院姚文放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文化学的定位与理论》(项目批准号为06BZX067),最终成果为专著《审美文化学导论》。课题组成员有季中扬、丁筑兰、张爱凤。

  这项成果共分四篇,每篇五章,共二十章。

  第一篇“审美文化涵义研究”。对于审美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审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等进行释义、分析和界定。

  第二篇“审美文化范畴研究”。对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如快感、形象、神话、表征、认同等进行解析和诠释。

  第三篇“审美文化关系研究”。对于审美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如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考察。

  第四篇“审美文化问题研究”。成果界定的审美文化“问题”,是指在审美文化中出现的亟需研究和讨论的突出矛盾或难题,包括男性话语与女性忽略、私人审美与公共审美、严肃与泛娱乐、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等,其中既有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有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成果的重要观点

  成果关于审美文化学形成了以下重要观点:

  首先,审美文化学研究放眼审美文化的历史过程。人类审美文化展现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前现代的特点是文化与社会尚未分化;现代的特点是分化,每个文化领域都获得了最充分的可能的自洽性,每个领域都拥有自主权,每个领域都是自我立法的,美学领域、道德实践领域和理论思辨领域都奉行自洽法则和自治法则;后现代的特点是消解分化,消除差异。以上论述给了审美文化学研究一个基本认识:审美文化发展演进的路径,在总体上呈现为审美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段论,虽然在具体的局部、细节中可能会有例外和偶然,但其主流、概况却不出这一框架,这就给研究每一阶段的审美文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照。

  其次,审美文化学研究侧重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从逻辑上说,“审美文化”是总体概念,“当代审美文化”是局部概念,从自然时间过程来说,前者要比后者长久得多,前者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而后者只是晚近的事。但从性质和功能来说,后者却要比前者重要得多,因为这是人类的当下遭遇、现实处境,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在其中而无法与之脱离干系。当代审美文化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化形态,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现代科技、大众时代为之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复杂无比的语境,也为之带来了许多新的探索空间。

  当代审美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去分化倾向可以用填平鸿沟、跨越边界、推倒壁垒、拆除栅栏这几句十分形象的流行话语来加以概括,这对于分化愈见严重的现代文化起到了补救作用。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和明确,现代文化的各个领域愈见隔膜愈见疏离,走到极端,文化变成了无数个独立王国的群雄并峙和分而治之。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得这一状况得到改观,去中心、去边界、去分类,成为新的时代风尚,其结果就是夷平了以往矗立在各个领域之间的障壁,沟通了这些相互以邻为壑的独立的世界。审美文化是一种穿透性很强的黏合剂,它渗透在众多领域之中,将原先分离散在的生活内容包括物质享受、经济活动、科学技术、大众传媒、伦理道德、政治生活等黏结起来,使之达成交流、跨越、会通、综合,张扬了民主、开放、对话、合作等崭新的理念。审美文化在后现代的风靡一时有其必然性,它的普适性、宽泛性、弥漫性与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去边界、去分类的时尚一拍即合,从而审美文化成为后现代文化中的核心和焦点。有理由相信,后现代主义与审美文化的历史性遇合与当代审美文化的兴起为美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伸展和腾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再次,审美文化学研究守持文化批判的立场。我们所说的“文化批判”有三点要义:一、文化批判是在考察、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上对于当代文化所作的一种学理研究;二、文化批判是对于现存事物的批判,特别是对于现代商品社会的现存文化的批判;三、文化批判不光是否定性的,而且也是建设性的,它更主要是通过对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实践的规范和导向,推动当代文化向更加健全、合理、优化的形态转化。同时,必须对于审美文化研究中那些具有批判意义的新动向予以高度重视,从中寻得文化批判的新途径、新模式。

  最后,审美文化学研究着力阐扬审美文化的中国经验。审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而“审美文化”一说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当今的审美文化研究所处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语境,全球化浪潮、跨国资本、消费经济、金融风暴的激荡,对审美文化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最突出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程度愈见加深之际大力阐发审美文化中国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发扬光大之。这一基本估价使得对于审美文化中国经验的阐发成为本成果的一大用力之处。例如在“审美”概念的分析中对于中国美学史上“审美”概念的嬗变作了专门研究,认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近代引进以来,我国的几代学者基本上是将目光聚焦于审美经验。虽然这一总的倾向始终叠加着国外美学理论旨趣的交光互影,但也不乏中国学者自己的探索、创新和建树。其中既有对于中国本土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又有对于舶来的国外美学理论的借鉴,但中国人使用的“审美”概念总体上具有一种开放性、普适性和兼容性,与哲学、伦理、宗教、名理、逻辑、功利、实用等领域较多保持着天然的联系,从来不曾将自己限囿在某个狭小的范围之中。正是这一点,使得“审美”概念从一般文学艺术向当代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进一步延伸成为可能。又如,在“文化”概念的分析中致力阐发在中国语境和汉语系统中“文化”概念的内涵,认为“文化”概念大致包含人化、教化、美化三个层次,其精神实质分别在于对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美善合一这三种境界的诉求,顺天应人并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谓之“人化”,教以人伦并使人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谓之“教化”,陶冶人心并使人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谓之“美化”。它们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影响着中国人的心思言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再如,在“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中就审美文化中国经验的特殊性作出思考,指出在讨论中国社会的发展时使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概念旨在提出一种理想化的理论模型,便于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但这并不能否定两点事实,一是中国目前呈现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元并存的社会结构;二是目前在中国所谓后现代仍然糅合着现代乃至前现代的因素。这些特殊情况使得如今中国审美文化的变化显得特别丰富而又复杂。

  总之,这项成果提出,对于审美文化学研究来说,在参照全球化的前提下守持本土化,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内成为必然的选择、不变的主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对于审美文化中国经验的发现、发掘和发扬,成为成果的一个学术追求,在审美文化的“涵义研究”、“范畴研究”、“关系研究”、“问题研究”等每一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并从而形成了成果的一个鲜明特色。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大众对于审美文化不断增长的需要,当前审美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审美文化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从而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将成为一种自觉的学术追求和建构目标。这项成果的完成将对这一现实需要作出积极的贡献。因此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有利于扭转审美文化学研究跟不上现实中审美文化发展势头的状况,以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建构,为当前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理论参照,为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的教学提供学术规范。成果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审美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与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对审美文化的当代重建和未来发展作出构想和预测,为目前审美文化的管理、调控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编: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