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合理使用购买力平价方法测算人民币汇率

杨长江  钟宁桦2012年04月12日10:5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购买力平价方法较其他均衡汇率确定方法更加合适。在诸种PPP方法中,拓展型PPP方法具有最好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坚实的实证依据。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全球经济、政治的焦点问题之一。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看法似乎在国际上成为一种共识。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的Frankel教授在其2010年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指标来考察,都得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结论,区别只是在于低估程度的多少。然而,我们认为,基于目前理论对于汇率的理解程度以及数据的准确程度,购买力平价(PPP)方法应该成为分析人民币汇率合理水平的主要视角;而当前依据PPP方法,人民币汇率已经不存在严重的低估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应该把握这一理论,主动化解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国际舆论压力。

  PPP方法的运用诸多问题待明确

  在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诸多方法中,PPP尤其值得重视,理由有三个。第一,主流汇率理论基本上都以PPP作为均衡汇率的确立标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也以PPP成立为前提。第二,长期以来以PPP所衡量的人民币汇率低估程度最为严重。2008年以前,直接利用绝对PPP方法得出的人民币汇率(本文中如无另加说明,均指相对于美元的双边汇率)低估幅度都超过50%,远远超过同期利用基本均衡汇率等方法所得到的估计值。第三,以PPP在衡量人民币汇率低估问题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2008年2月,世界银行发布了新的PPP数据,依此数据,人民币汇率的低估程度被大大减轻。但围绕着这一新的数据又形成激烈争议,有的学者仍然得出人民币汇率低估程度达到30%的结论。

  尽管PPP在衡量均衡汇率方面的地位很重要,但在如何合理利用这一方法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评估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明确的问题。即便是国际上的权威研究,也存在一些不尽准确的地方,特别是在新的PPP数据公布后,部分经济学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选择性利用数据的倾向。再者,国内学者在利用PPP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合理性进行研究时,常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误区,基本上是直接运用绝对或相对PPP方法。而这两种方法并不适合用于均衡汇率水平的度量,在当前国际经济学界已经很少使用,所以并不能较有说服力地回击国外的有关批评。鉴于此,我国学术界有必要基于严谨的学术分析,指出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

  未经拓展的相对PPP方法:不宜被采用

  相对PPP的主要含义是,汇率的变动由两国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相关的讨论以某个时点的市场汇率为基准,考察的是,之后时期内两国汇率的变化是否反映了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相对PPP方法的使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物价指数如何选取;第二,基期如何选取。选取不同的标准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例如,从基期选取来看,如果以1980年为基期,采用CPI指数可以得出结论: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双边汇率被高估了16.8%,而经过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更是被高估了36%。

  严格来说,相对PPP方法并不是判断均衡汇率很好的方法,其主要价值体现在分析实际汇率的变动规律等理论研究方面。直接运用相对PPP方法来判断均衡汇率,面临两个质疑。首先,对当前均衡水平的判断,取决于起始点的市场汇率是否处在“均衡”的状态。以前述研究为例,在1980年,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处于非均衡状态,由此得出的人民币汇率被高估的结论未必合理。其次,从理论上看,相对PPP方法在衡量均衡汇率方面存在着重要的缺陷,即它以实际汇率的平稳性为理论前提。对于中国而言,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制度的巨大变迁,使得实际汇率往往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这意味着相对PPP方法难以被采用。

  未经拓展的绝对PPP方法:数据可靠性受质疑

  未经拓展的绝对PPP方法,是指直接根据各国之间商品“一价定律”的原则来确定均衡汇率。由于这需要各国之间商品的原始数据,而且要符合可比性等诸多严格要求,因此使用这一方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判断数据是否可靠。在研究中,一种方法是出于数据易得性的考虑,利用单个商品的价格数据来进行度量,另外一种方法则是综合各种商品与服务的数据,以尽可能准确地衡量。从单个商品的PPP看,使用最多的是Economist杂志每年编制公布的Big Mac指数。此外,近年来还出现诸如iPod或Starbucks等指数。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汉堡包在中国的价格(经市场汇率转换)较为便宜,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基于此可以得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约50%的结论;而另外两个指数则相反,即人民币汇率被高估了。这三种商品的比较反映出中美的相对价格关系是较为复杂的,并非所有中国商品价格都低于美国。这对于认识人民币汇率水平问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直接运用PPP数据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幅度还是较为少见的,原因之一是在现实中“一价定律”即使对可贸易品都很难成立。此外,合理的PPP数据需要尽可能广泛地涵盖各种商品与劳务,由于这样综合的跨国价格比较是一个非常艰巨而且复杂的工作,世界银行支持的国际比较项目(ICP)承担了这一任务,其采集的数据根据不同的编制原则,分别发布在世界发展指标(WDI)数据库与Penn World Tables(PWT)数据中。

  基于“PENN效应”的拓展型PPP方法

  “PENN效应”是指在跨国的价格比较中,一国用市场汇率折算后得到的相对价格水平(即实际汇率)与其人均GDP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向关系,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物价水平越高。根据这一效应,PPP被拓展成了国民收入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回归分析,在回归中横轴一般为各国实际GDP相对于美国实际GDP的比率,纵轴为各国价格水平相对于美国价格水平的比率(等于该国PPP汇率与市场汇率之间的比值,即低估系数)。

  在运用拓展型PPP方法衡量均衡汇率尤其是人民币均衡汇率时,我们有如下评论。第一,“PENN效应”对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的特殊意义体现在:一方面,与前述绝对或相对PPP理论难以得到实证验证不同,“PENN效应”是“至少50年以来相关计量结果都一致证实了的”,是经济学中少有的能够反复验证的经济规律,充分体现了其客观性。另一方面,这一效应反映了汇率的本质属性,即作为相对价格关系的实际汇率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呈现出系统性的演变特征。对于中国来说,遵循此规律来选取合理的价格水平,进而确定均衡汇率,显然最为合理。第二,由于跨国商品价格的统计数据质量往往不理想并带有各种偏差,因此这种关系只能相对衡量出均衡汇率的大致合理区间,而不宜将汇率与回归线之间的偏离都确定为对汇率失调的具体度量。学术界有些研究就持有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从统计推断的标准来说,只有与回归线之间偏差超过2个标准差以上,才能被确定为确实存在着严重低估;而他们的研究显示,人民币汇率不能被称为严重低估。第三,考虑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状况,需要对拓展型PPP方法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性修正,而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PPP数据,2005年,1美元可以购买的(构成GDP的)标准商品和服务需要3.45元人民币来购买。相比之前世行使用的PPP数据,这一估计将中国的PPP上调了40%。基于“PENN效应”的诸多研究,我们已经很难得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的结论。这意味着目前中国的价格水平从总体上来看,是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与其他国家的价格之比也基本正常。

  总而言之,汇率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种比价关系。对于中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来说,均衡的汇率水平关键在于保证本国与其他国家产品的相对价格关系合理,不至于因为这种相对价格关系的扭曲而带来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的扭曲。从这个意义上说,PPP方法较其他均衡汇率确定方法更加合适。在诸种PPP方法中,拓展型PPP方法具有最好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坚实的实证依据。在结合中国等转型国家的特殊情况进行修正后,它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分析。然而,当前由于PPP计算涉及复杂的跨国价格统计比较问题,并且相关的理论是否能直接用于人民币汇率的估计,在学术界尚有很大争议,因此对于这一方法的使用必须要相当谨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批准号:09ZD&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