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立足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基础理论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成果简介

李培林2011年05月09日14:2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是李培林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号04&ZD017)的最终成果,该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中国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的主旨,是在全面总结中国社会学近30年经验基础上,撰写的一部建立在新的学科理论框架之下的社会学基础读本。

  20世纪80年代初,在老一辈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的主持下,编写了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社会学基础教材《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建立了一个以人的社会化入手,从微观分析到宏观分析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被绝大多数相关教材所遵守,虽然全国已经出版了上百个“社会学概论”版本,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框架内。内容也多半是包括家庭(初级群体)、群体、阶级阶层、组织、制度、社区、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预测、社会控制等等。有些版本也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描述和推论框架,以便反映中国社会学的宏观发展和理论的内在发展逻辑,如郑杭生教授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和陆学艺教授主编的《社会学》,都能反映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轨迹和自身特点,在推动社会学基础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在各大学的社会学系中,社会学概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知识需求存在很大距离,很多学生认为,社会学基础理论课程缺乏对智力的挑战,内容过于“一目了然”,没有定律和规则的解说,光靠背书就能胜任课程,产生社会学知识门槛较低的印象。

  当前,社会学知识的基础教材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来自其他学科的挑战。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经验学科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多,学科之间越来越不是以研究领域来划分,而是以研究的方法、理论体系和分析视角来划分,而中国经济学基础教材已经逐步改为国际通行的以研究的问题为主线的教材(供求、竞争、产权、企业、利润、资本、收入和生活、劳工和劳资关系、财政、税收、储蓄、消费、投资、价格、货币、贸易、经济周期、就业、贫困、社会不平等),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共三册)到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共二册),内容不断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第二,来自境外社会学发展的挑战。欧美发达国家社会学基础教材都根据社会学新发展不断进行调整,通用的教材内容也都是具有很强的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如吉登斯的《社会学》第四版(Polity Press),进一步增加了身体社会学、大众媒体、大众文化、族群冲突、网络化、新经济、全球化等新内容。台湾王振寰、瞿海源主编的《社会学与台湾社会》,集结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和高校力量,以台湾的经验研究为基础,关注对性别、人口、教育、族群、医疗、权力、社会运动等现实问题的解读,很受学生欢迎。第三,来自现实本身的挑战。现实生活中很多新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回答,高校毕业生就业紧张的局面,也更加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能够跟上现实的变化。近30年来,中国社会学已经作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中国在高速经济增长和快速社会变迁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也刺激社会学家们的深刻反思。

  为了完成好这一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在课题研究开始时就对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系统准备。主要把握以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反映国际社会学的最新发展状况;第二,充分反映中国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成果对国际社会学的贡献,注重对逻辑、规则和定律的提炼;第三,充分反映社会学交叉研究领域的成果,注重社会学与其他经验研究学科的学科对话能力;第四,充分反映学生的高智力要求和对社会学职业化的要求。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北京大学马戎教授共同主编,是一本供研究生使用的社会学的基础教材和必读书。全书近百万字,由导论、六篇29章组成。第一篇为社会学与近代变迁,包括导论、中国社会学的产生、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演变三章;第二篇为 个人与社会,包括家庭与婚姻、家族和宗族、社区和公民社会、组织过程与制度安排四章;第三篇为社会的结构性差异,包括社会分层、性别与性、代际关系、教育和公平、种族与族群关系、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六章;第四篇为社会制度,包括权力与政治体系、大众传媒、 文化与价值观及其社会心态,宗教和民间信仰四章;第五篇为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包括移民与社会流动、人口转型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城市化和城乡关系、技术与社会变迁、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五章;第六篇为社会安全与社会建设,包括健康和医疗、老龄化社会和养老、贫困与社会政策、越轨行为与犯罪、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资源和生态环境、风险社会与新型社会风险、社会建设与社会和谐八章。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这本著作不同于一般社会学概论,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它是我国第一本专门为社会学研究生撰写的教材,内容丰富而广泛,理论和经验的阐述,都具有系统性,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本科生的阅读资料,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社会学教材。

  第二,这是第一本完全基于中国经验的著作,所谓中国经验,并不仅仅指中国的成就,而是中国发生的实际,因为中国经历30年的改革,中国经验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所以,这是一本预计可以有国际影响的著作,因为很多国家的大学都在开始开设中国社会的课程,但苦于没有教材,这本著作计划出版简本,作为向国外推广的版本。

  第三,这是一本关照现实的社会学著作,过去的社会学教材过于局限于一般知识概念的介绍,应用性不够,本书扩展了社会学教材的内容,把一些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内容提升到教科书中,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都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四,这是一本具有时代特点的著作,它针对国际和我国在当代发展的现实,也注意了国际上社会学教科书最新的趋势,增加了比如全球化、风险社会、技术、资源环境、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这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权威性的著作,参加写作的人员都是社会学的学术带头人,自身在所撰写内容的领域,都是有声望、有造诣、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广泛吸收了我国社会学自己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我国的发展过程,是一本由中国社会学者撰写的立足于中国经验的教材。

  自1979年中国的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需要有一本能够反映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社会学家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思考的著作。《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正是这种需求的产物。这本著作不仅在国内社会学界会引起广泛关注,在国际上也会引起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全世界都渴望了解中国,而这本书是中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来解释中国巨大社会变迁的成果,其研究视角和经验基础完全不同于国外学者。参加写作的人员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还有一些学者来自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等。

  关于如何从规律和法则的高度来认识、理解和阐释中国的巨大变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大社会变迁是前所未有的,尽管从1840年以来,很多有识之士就在讨论“千年未有之变局”,但近30年来中国的变化的人口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和变化程度之深,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空前的。

  人口规模之大,是说全世界目前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也没有13亿人口这么多,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进入现代化的过程,就像一辆庞大超重的列车,一旦发动起来快速前行,如何控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口变量是任何研究都难以回避的,中国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变化,会改变很多发展的结果和规则。中国的发展不但与人口小国家有很多不同的要求,而且与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国家相比,也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对经济增长的要求。

  发展速度之快,是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完全重复过去一般的现代化过程,而是把很多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变化过程压缩到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因为现在技术、资本、产品、制度、思想等要素传播和流动的速度已经不是过去可以同日而语的,正像网络速度和牛车速度无法比较一样。这样的快速变化之下,中国前工业化的、工业化的和后工业化的发展问题集中显现,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现象同时并存,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社会多样化的条件下,探索促进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社会和谐的新途径。

  变化程度之深,是说变迁是全方位的。一方面是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步进行,这2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主题,往往使人们把社会结构的变化单纯视为经济改革的自然结果或伴随现象,而实际上,社会结构的转型本身,就是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立力量。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优势,是弹性依然很大,具有很大的空间,当改革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时候,整个社会很快充满了活力。农业中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迅速转移,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集中,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选择、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关系转变为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现代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所生活的社会正在从一个原来的熟人社会转变为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关系就是一个新课题。再比如,随着经济基础的重大调整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产生了深刻变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也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处理这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矛盾甚至冲突,对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课题。还比如,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年龄段人口、不同区域的人群,在一些基本价值的认识上产生了巨大差异,这就涉及到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形成社会共识的问题。

  这本著作在介绍和阐述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回答中国目前发展的和一些中长期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是社会学的发展必须面对的。有的学者认为有的学问可以回避或超越现实问题,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学科,是无法回避重大现实问题的。不仅无法回避,而且必须直面现实问题。社会学在历史上几次大的发展和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派,都与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一些特定的重大现实问题有关。有些问题很难从过去的历史经验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有些问题面临着两难选择,还有些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加深研究,另外有些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来思考。尽管存在以上各种难点,但是,这本著作会在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道路上留下它的足迹。

  本书作为一本社会学的基础教材,主要希望能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阐述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它并不想给学生们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学生们的思考空间,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的一个新维度。“社会建设”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和工作的重点,但很多干部和群众对“社会建设”还缺乏了解,这本著作也可以作为普及“社会建设”知识的读物,对扩大全社会对社会建设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发挥作业作用。

  这本书的缺点是字数太多,价格较贵。目前,已经在该书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一个约30万字的简本《中国社会》,并将翻译成英文出版,作为海外中国研究的研究生教材。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