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最终成果简介

郑有贵2011年05月09日15:33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郑有贵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号03ADJ001),最终成果为专著《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2010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一、"三农"政策演变影响因素与研究主线
  面对中国"三农"政策60年复杂的演变,如何抽象概括、梳理影响"三农"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是本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书提出两个假设:一是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国家工业化是工农、城乡政策及制度安排的主导因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资源在工农城乡间的配置取向、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60年间"三农"政策取向及政策工具的选择。二是在工农、城乡政策及制度安排上,工业化初期以农业养育工业为取向安排具体政策及制度;进入工业化中期后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取向安排具体政策及制度。
  "三农"政策演变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如图所示。
  


  图1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探索,主要是围绕"三农"政策目标与路径选择展开的,或者说"三农"政策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演变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国共产党在"三农"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本书以"三农"政策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为主线,展开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与理论认识、资源在工农城乡间配置取向、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政策目标、政策目标实现路径与政策工具、政策绩效(工农城乡发展及结构)、工农城乡发展互动、农民发明创造、政策调整与完善等关系的研究,尝试从新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系统研究。
  本书的框架和逻辑是,再现新中国60年间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进程,但又不局限于事实的罗列,而是以中国共产党对"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的选择为研究主线,并以历史观和国际视野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力求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解"三农"政策之演变、析"三农"理论之创新、探"三农"发展之路径、究"三农"决策之动因,在此基础上揭"三农"趋势之指向、献"三农"对策之管见,并从中得到重要启示、提出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结论。
  二、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绪论、历程研究篇和综合研究篇三部分。
  绪论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60年间中国共产党面临什么样的"三农"问题;二是发展经济学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模式和政策主张;三是60年间影响中国"三农"政策演变的主导因素以及相互间逻辑关系是什么,基于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展开对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四是60年间"三农"政策经历了几次重大选择以及政策转折或突破是什么。最后,概要介绍各章讨论的重要问题及形成的结论。
  历程研究篇共四章。每个发展阶段为一章。第一章"农业社会的'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就新中国成立起至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前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进行回顾和讨论。第二章"国家工业化战略下'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就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起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进行回顾和讨论。第三章"向工业化中期迈进时期'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至十六大前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进行回顾和讨论。第四章"进入工业化中期'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就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进行回顾和讨论。每个阶段都按照较一致的框架,即以"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选择为主线,展开对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之路的回顾和讨论,既突出主线,又避免了对史实取舍和研究的随意性。
  综合研究篇共四章。第五章"'三农'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对影响60年间中国"三农"基本政策及制度选择的重大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辨析。第六章"'三农'重大决策",第一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11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关于"三农"问题的专项决议、改革以来11年中共中央发出以"三农"为主题的在当年排序为一号的文件的背景、政策形成过程和重大调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第七章"'三农'基本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对所有制、经营制度、分配制度、工农业发展关系等"三农"基本政策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改革前后两个时期"三农"政策制定影响因素的比较、"三农"政策制定中的经济动因与意识形态动因、"三农"政策在国家工业化战略及整个经济社会政策中的定位、工农业发展关系演变反映出的一般规律等方面探讨了"三农"政策演变的动因。第八章"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前瞻",基于历史观、国际视野及个案调研,就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三、价值
  学术价值。第一,构建起以"三农"政策目标及其实现路径为主线的新的研究框架。这与以往一般以大的生产关系变动为依据而划分为土地改革时期、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农村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研究框架相比,可以避免就事论事的局限,而是从更广阔的经济社会演进时空的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分析,对"三农"政策演变的深层次动因有了新的认识。第二,以"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为主线和研究视角,展开了"三农"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方面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些新的结论,为刚启动的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厚重的历史依据、理论支撑。第三,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特别是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不同视角的讨论,或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证,或形成了一些新的结论,或获得一些新的发现,或澄清了一些认识误区,即在这一领域的一些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将对推动这一领域更深入的讨论发挥积极的作用。
  应用价值。本书不仅对60年间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回顾和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结论,还基于历史观和国际视野,并以笔者实地个案调研为例,就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前瞻性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和体制保障措施方面的建议,具有决策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一些阶段性成果,有的被吸收到有关文件和法律中,有的在重要刊物和报纸上发表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责编: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