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植根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重镇,历久弥新。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合大学与华北大学都专设有教育系;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设专修科教育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2月22日,由于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的决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专修科教育班全体学员、研究生、教员、干部及苏联专家共150余人转移至兄弟院校。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逐步重建了教育学科,1999年设立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年设立高等教育研究室;2011年4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文组建教育学院,2011年11月1日举行了教育学院组建成立大会。
引 言
近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热点之一。用什么理论来指导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时期该如何建设教育学科,也成了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2011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组建成立大会召开。在成立大会和之后的“新时期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就新时期教育学科的发展进行探讨,摘录如下:
教育研究需要深度融合与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 鲁 昕
不断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必须面对和破解改革开放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正处在深水区,怎么从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迫切需要我们深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以及理论支撑。
当前中国教育发展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它涉及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中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有一系列需要好好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学科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和大学对社会使命的履行来回答。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学科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深度融合和创新。
希望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主动面向当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全面整合学校强劲的人文社会学科实力,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类丰富的学术平台以及各个领域的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以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为依托,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新方法、新模式,大力推动与兄弟院校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和密切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将科研成果在国家创新层面上进行转化的能力,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要研究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规律、尤其要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需求出发,从把我国由大国建成强国的历史使命的高度出发,来研究我们的教育理论体系,来研究如何为经济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做出人大教育学院的贡献,为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解答重大问题需要多学科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将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重交叉”的建院原则,进一步提高教育学科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所谓“高起点”,指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要继续发扬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之传统,并立足于已有的学术基础:(1)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校已拥有“教育法学”硕士点;“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在师资队伍方面,我校一贯重视为教育学科引进人才,培养新生力量,目前已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科背景多元互补的教师队伍,其中既包括多位知名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也拥有一批有巨大潜力的中青年骨干。(3)在学术平台的搭建方面,我校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和新创刊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已经成为服务于教育学科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教育学院要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超越过往、追求卓越!
所谓“高水平”,是对我校教育学院未来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进一步的高要求。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高水平的教育学院是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学院应当成为学校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做到“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制度建院”。(1)“学术立院”,即以学术为本,逐步形成学院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品格、学术胸怀,建立良好的院风、教风和学风,追求真理,做时代和社会的先锋,不逢迎,不媚俗,不随波逐流。(2)“人才强院”,即关注每一位教师,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为每一位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进一步合理扩充教师队伍,面向海内外引进人才,并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3)“特色兴院”,即能打造鲜明的学科特色,积极发展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既重视对教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前提和后盾;又能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围绕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同时还能树立服务于教育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学科意识,积极促进教育研究的成果转换。(4)“制度建院”,即能够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充分利用建院的良好契机,创新体制机制,建章立制,实现学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所谓“重交叉”,则是指教育学院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学科开放性的特点,形成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教育学研究。要解答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无不需要综合眼光和多学科的视野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在这个方面恰巧拥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它依托的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有着强大的学术实力。因此,教育学院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实现教育学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充分交叉,从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同时亦能为学科间的交叉、整合、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广阔舞台。
思想观念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先导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周远清
没有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就不可能建立现代化的高等教育。
在跨世纪的改革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导。所以,大家都在大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教育研究、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是教育研究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研究仍然处于弱势,还需要继续努力。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改革、大发展,现在正朝着新的目标前进,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思考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思想体系,要有中国特色,既适应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适应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需求,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学科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人民大学不仅有着悠久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发展历史,而且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环境和条件。希望人民大学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的作用,尽快建成一所高水平的、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作出更大贡献的教育学院。
加强现实教育问题的决策性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和人民大学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人民大学成立之初,其前身华北大学的教育系研究班被整体搬到了北师大,为北师大教育学科建设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民大学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传统、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优势,拥有老一辈的教育家,有了这些基础,人民大学成立教育学院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现在我国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教育规划纲要的真正落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很多工作需要做。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今后要发展教育,教育科学的研究需要加强。人民大学成立教育学院,加强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决策性研究,对今后我国教育的发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归根到底要靠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要靠各类各级教师来实现,要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的成立,也会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作出重大的贡献。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