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为有源头活水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使用体会

沈伯平2012年05月10日08:2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功能。从这一意义上说,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体系建设范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使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过程中,老师、学生纷纷反映,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内容和体例上有较大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这彻底改变了以往教材若干年固定不变、内容陈旧过时的弊端,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权威依据。作为一名从事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我认为该教材体现了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共十五章内容,其中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和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属于总论部分,对全书具有统领作用;第三章和第四章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五章以后则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可谓气势恢弘、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准的宏观把握能力。

  第二,教材内容的鲜活性和开放性。该教材每年至少修订一次,将上一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内容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新讲话精神体现在新修订的教材中。紧扣时代脉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进程。这样一种开放性的教材编排体系,便于教师将即时发生的社会现实问题与教材很好地结合起来,免于空洞说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真正感受到课程的时代感和鲜活性。正如一位2008级法学院学生给我的邮件中写道:跟您上了一学期课,感触良多,这门课让我可以客观地看待一些事情,而不是一味抱怨了。

  第三,教材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和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历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等内容,尽管内容广泛,但在讲解每个理论之前,教材都以一定篇幅阐述该理论或政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逻辑安排体系,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该理论或政策的认识是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严谨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同学们普遍感到教材内容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了,而教材和风细雨、通俗易懂的语言,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四,对待现实问题的客观性和辩证性,能正确处理“应然”和“实然”的关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然”的问题,而对当代大学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实然”的问题。大学生并非成长于封闭的“象牙塔”中,社会转型期的各种负面现象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大学校园。因而,对于一些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反腐倡廉等现实敏感问题,教材选择的是回答,而不是回避。教材对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保持了应有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不仅讲清楚了“是什么”,而且还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办”,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以来,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尊重教材基本内容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老师教学和学生互动相结合,形成了南京大学思政课独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我校多名思政课教师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95%以上的南京大学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教学效果表示满意。

  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使我们坚信:有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就能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一定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秦华、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