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具备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吗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开放贸易的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垂直分工,消化转移的技术,不断增加我们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我相信,我们在技术阶梯上就能够快速上移,产业不断升级,未来站到技术的前沿是很有希望的。
现在每个人都关心中国未来的较快增长是否可能,未来是否具备再增长的能力?我分两方面讨论。首先是维持未来较快增长的需求条件。目前非常流行的观点就是所谓“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的严重不足。多数人认为消费萎缩使中国未来不足以维持再增长,相反,增长即将“熄火”。
从数据上看,中国家庭消费开支的增长并不慢,这些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率都超过17%,而且家庭在住房、教育、金融中介服务以及医疗保健和养老等方面的开支增长更快,即使扣除价格因素,其增长与GDP的增长也不存在显著落差。如果把中国和亚洲主要经济体的人均消费增长做一个对照更会发现,在相似高增长阶段,中国内地的人均消费增长显著好于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过去10年消费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从官方数据上看,家庭在住房和服务消费等方面的开支存在被严重低估的可能。比如目前房屋私有化率高达90%,国家统计局也承认缺乏可靠的历史资料来估算“虚拟租金”。另外,国家统计局利用现有官方社保、医疗、金融、保险等部门的统计资料来推算的做法也低估了家庭在教育、医疗以及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开支。
一个可以理解的现象应该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总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依然是低的,这是因为我们仍处在高增长、高积累阶段,每年要拿出很大部分去投资,提高人均资本存量和劳动生产率。当然消费占比的下降,并不是绝对量的减少。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没有必要对中国未来的消费需求释放表示悲观。
未来消费占比一定会不断提高,因为首先随着人均收入提高,中国社会的消费升级不可避免;其次,城市化进程将不断释放住房消费的能量;第三,城市化进程伴随教育、医疗健康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品的均等化,将大力推动未来服务消费的进一步增长;第四,随着低收入阶层住房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也会带动这一阶层的消费支出增长。
未来消费占比持续提高的结论还可从国民储蓄率的未来变化中推断出来。亚洲四小龙和日本都曾经历过储蓄率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转变有关,人口红利的存在会提高国民储蓄率,反之将降低储蓄率。根据已有关于中国人口转变的研究,中国在未来20年不可能继续保持这么高的国民储蓄率。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约为1.6,已经和发达国家差不多,同时60岁以上人口有1.776亿,中国将与东亚经济体一起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越老龄化,国民储蓄率就会越低。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模式推算,中国的主要储蓄者(35-54岁人口)比例的峰值应该是在2010年前后,之后只会下降而不会持续上升。
随着老龄化到来,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不可能持续维持目前30%的水平,而且老龄化还会迫使政府收入更多用于社会保障、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消费项目,而非经济建设,必然会降低政府的公共储蓄率,提高政府公共消费占比。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经济的基本建设和资本形成的高峰期可能也就再有15-20年的时间,这对中国经济收敛于高收入国家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看,过了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不太可能高于5%。
接下来再讨论中国未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和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要依赖技术和产业持续的升级换代。目前多数人对此较为悲观,他们看到过去30年中国的技术进步还主要依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即使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出口品附加值率总体还不高。
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看,技术和产业的升级与人均收入提高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过去30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非常明显,即使在贸易领域,出口产品的构成和技术复杂程度也在持续上升。哈佛大学的罗德里克教授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中国出口品的构成几乎与法国一样,从出口品的技术复杂性来推算,中国的人均收入应该比现在高出三倍才对。
我不否认中国出口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复杂性的提高部分会因为加工出口占比较高而有所高估。但必须看到,加工出口占比多年来都在下降。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是平的,技术进步与贸易密不可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分工格局已经转变为垂直分工为主了,我们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引进跨国公司的技术并予以消化,最后发展出本土化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是符合经验规律的正道。很多研究还发现,国外的技术转移过来,能够产生正面的溢出效应并成功带动技术本土化,本国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研发基础和消化能力。不可否认,得益于教育和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显然略胜一筹。
我们最近的研究,利用2008年海关的贸易数据和工业普查数据测算了100多个制造行业的出口附加值率。估算结果显示,由行业加权的2008年中国出口品的国内附加值比重为67.78%。世界贸易组织和日本亚洲研究所合作研究的贸易模式变化报告也显示,亚洲9个主要经济体贸易加权的出口品国内附加值平均为72%。其中,新加坡的出口品中包含的国内附加值率为42%,中国台湾为53%,韩国为63%,泰国为65%,中国大陆为63%,高于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与韩国、泰国相似。我们现在出口品中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中已不算落后。另外报告提到,美国和日本2008年的出口品中国内附加值率相当接近,约为85%。说明相对于发达工业化经济体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附加值率总体而言还相对较低。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还有待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能力,特别是提高资本密集和技术复杂行业的附加值率,持续降低加工出口的比重。
从国家层面看,过去10多年,中国自上而下的科技发展和鼓励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也大力提升了中国的技术研发能力,这对于未来20年的技术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从OECD经验来看,研发投入占GDP要达到1%的水平通常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但之后就会加速,这个现象被称为“科技起飞”。中国已经进入这个科技起飞阶段。现在的研发投入已经占GDP的1.7%,并将很快提高到2%。目前中国研发投入的增长率大概为6%,与韩国、新加坡相当,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了。根据2006年国务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估计,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从现在的1.7%将达到2.5%,并将进口技术的比重从现在的50%下降到30%。《规划》还预测,中国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附加值占GDP的比重从现在的3%将会达到15%以上。现在看来,中国在通讯领域里的技术升级和自主研发的能力已获得较大发展,前几年中国通讯与信息部门制定的一些技术标准已经引起跨国公司的高度关注甚至抗议,这说明未来前沿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已指日可待。
所以,考虑到中国在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本上的基础优势,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开放贸易的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垂直分工,消化转移的技术,不断增加我们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我相信,我们在技术阶梯上就能够快速上移,产业不断升级,未来站到技术的前沿是很有希望的。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