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学术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杨立新
“十一五”期间,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在新一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又一次被评为法学类基地第一名,保持了全国领先的地位。
中心引领全国民商法学术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研究“国家队”。中心学者多次给党中央领导和全国人大领导讲座,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提供法律意见。中心还为国家立法机关提供民事立法咨询,在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事诉讼法等立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繁荣计划”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心认真总结经验,力求明确目标、谋划跨越式发展。概而言之,新目标就是让民商法中心走向世界,让中国民法走向世界。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促进国际交流,加强世界各国民法的对话与合作,扩大中国民法研究的影响力,拓展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使民商法中心真正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我们还要继续“高标准、严要求”地突出学术特色和专业品牌,争取用5-10年时间完成一批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提高教学质量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 洪大用
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民大学负有自觉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突出体现在:重视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自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倡导通识教育,特别是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科研究;大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
在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学生应该成为社科繁荣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和重要推动者,教学实践应是社科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求实严谨的教学氛围应是锤炼社科精品所必须的重要环境。
为贯彻“新繁荣计划”,我们将积极部署,重点推动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充分发挥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资源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接触认识社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向教学过程的转化,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增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学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
加强调查数据库建设 服务科学研究与决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 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宗旨就是面向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科学、系统、全面地采集、整理、存储与开发相关方面的数据,并进行调查方法与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中心近年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数据采集、数据库建设、数据分析等方面成绩斐然。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等数据采集项目逐渐形成品牌;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调查数据库;从2007年起,定期编制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RCDI),在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后5-10年,我们将针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需要,启动若干重要的长期社会调查项目,建立和完善一批以高质量的大型社会调查为支撑、以大量中小型调查为辅助的社会经济数据的采集体系。中心将加强对数据成果的分析利用,办好品牌性的数据发布系列。中心还将致力于总结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数据库建设体系,包括探索数据的来源、管理、发布和使用等,进一步强化管理体制创新和专业化建设。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