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 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冯惠玲
中国人民大学新近完成了科研考核办法及核心期刊目录的修订,已经颁布。新时期、新阶段就要有新思路,我们努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改进科研评价,推动科研管理创新,切实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提供制度保障。这次人民大学改进科研评价的主导思路是:突出质量和创新要求,淡化“学术GDP式”的数量要求,弱化“科研指挥棒”,鼓励教师自主治学,支持教师从容治学。减少行政性评价,鼓励教师潜心治学。新的变化主要有:一是简化。新方案简洁地规定了教师应达到的以论文为主要形式的科研成果基本任务指标,取消了核心期刊分级,取消了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要求,取消了“计分制”,实行代表作制和免考核制。二是分类。新方案进一步区分了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教师的不同考核标准,力求平衡不同岗位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三是灵活。与原有方案相比,在考核周期、成果形式及数量等方面增加了更多的弹性。试行延期考核制。四是分责。管理主体重心向学院转移,扩大了学院在科研管理方面的职能,形成了校院两级分工合作的考核体系。
改进科研评价是一项系统工作,具有导向意义、激励效果和诊断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着手修订校内成果奖励制度,完善面向全国的吴玉章学术奖的提名及评审程序;根据人文与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相应的、更加人性化的分类评价标准;继续加强学校、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成果评价、项目评价、人员评价以及研究机构评估中的作用;加强与教务、研究生及人事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试点新的与科研评价相关的改革。
科研管理与服务者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职责就是在制度上营造健全的、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以提倡科研诚信,加强学风建设,树立质量意识,注重科研绩效。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 陈先达
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是哲学教员,一生都在高校工作。正如工厂生产产品需要工人,生产高质量产品需要优秀工人一样,我们这些在教学研究第一线的教员,就是直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产品(包括学生和科研成果)生产的“智力工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我们负有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对中国来说,繁荣发展高校社科最迫切的任务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创新。要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重要文化资源,但文化复兴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创新。继承传统,立足当代,前瞻未来,是文化创新;固化传统,轻视当代,无视未来,是文化复古。我们应该通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传统、关注当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之路,必须走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之路。从根本上说,时代化,就是提出、研究和回答时代问题;中国化,就是提出、研究和回答中国问题;大众化,就是提出、研究和回答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努力提升国际性和社会服务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 郝立新
“新繁荣计划”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性水平,以及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等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潜心研究,努力探索,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哲学院学者继翻译出版《亚里士多德全集》之后,又翻译出版了《康德著作全集》,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最近,一批具有较高国际水平的人文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如《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康德往来书信全集译注》、《认知科学对当代哲学的挑战》等。
人民大学整合多个学科的力量,先后成立了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和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积极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北京市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受中央统战部委托,人民大学还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了6期的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新一轮的繁荣计划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总结经验,继续前进,创造无负于时代的新贡献和新成就。
![]() |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