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坛新论

高擎真理的火把 (2)

——记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02日10:38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从堆满材料的办公桌上拿起一本曾数次被中央领导同志索要、高校教师纷纷要求扩大发行范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一边翻阅,一边倾听曹苏红的娓娓介绍:这本创办于1994年9月、看似薄瘦的内部刊物,是“国外社会主义跟踪研究协调组”成立后,学者们进行世界社会主义研讨的第一块平台和阵地。17年来,中心学者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和学术论文,绝大部分首先通过这个平台反映给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学者们对一些错误思潮的深刻批判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阐述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术观点,也最先主要通过这块阵地展露出来。

  如果说《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是中心系列成果中的“元老”,《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则是中心系列成果中的“新秀”。

  聊起这套曾经被抢购一空、一版再版的书籍,为中心日常工作付出大量辛劳的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立强满脸欣慰。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这套丛书是中心的一个品牌。中心每年选取本年度最优秀的论文,以“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为主题结集出版,一年一册,至今已出版了7册,共辑录理论文章940篇,意在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声音和意见,也为国人深入了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提供一个光亮的窗口。

  研究社会主义,不能就“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而必须拓宽眼界,将资本主义纳入研究视野,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探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借鉴。因此,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和对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批驳便成为学者们的重要研究主题。譬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心常务理事、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李其庆就运用自己的法语优势,结合法国的现实情况对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深入批判。

  立体式的研究进路和视角,催生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逆流及其特点》、《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及新自由主义的危机》等,便是扛鼎之作;而《如何理解恩格斯的“93个字”论述》、《驳“恩格斯宣布放弃共产主义理论”谬说》等成果,则是中心学者新近批驳歪理邪说、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精品。

  中心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将学者们这些既多方发散、又紧扣世界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的研究归结为一个总的目标:“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学者们的成果决非凌空蹈虚,而是踏踏实实用脚走出来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17年,既是历史的一瞬,也是人生的一段。这样一段人生,因为它的不平凡,而被中心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最有意义”。这样的“最有意义”,只有身临其中,才能深刻体味。

  从最初10余位专家学者到现今的近300位研究人员,从最初几乎清一色的白发老者到现今诸多优秀年轻学者加入,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研究主题的日益深入,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其中很多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研究中心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变得广为人知,也由此深深地感染了他人。

  有一次,中心拟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召开社会主义研讨会。因从各地赶来“蹭”会的听众太多,会场安排一变再变,到后来报告厅实在坐不下,只好临时设立分会场,用视频会议方式满足参会者的要求。

  一位学者在阅读到中心编印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后欣然来信:“请千万别以为您们的工作只是简单的信息和资料提供,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坚定的信仰者眼界更开阔、理由更充分、心里更安然!”

  墙里花开,飘香墙外。俄罗斯专家在阅读了中心的研究成果后,由衷称赞中心是“社会主义的一块重要阵地”,值得“顽强捍卫”;2006年,8集电视政论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出版发行后,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由中心撰著的该片解说词被越南《人民报》摘要刊登,俄罗斯甚至出版了研究解说词的学术专著。

  这些褒扬的背后,是学者们的艰辛付出。

  刘淑春,一位为列宁著作编译和研究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的中年女性,当耳闻目睹苏联解体后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恶意攻击列宁是阴谋家时,内心被深深刺痛。为还列宁以本来面目,今年夏天,作为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部主任,她千里迢迢远赴列宁当年的海外流亡地——日内瓦。通过寻访列宁故居、访谈知情人士、研究列宁曾经读过的书报资料,她充分论证了十月革命完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类历史新篇章。于是,她坚定有力地反驳攻击者:“苏联解体,并不能抹杀列宁的光辉!”

  “学者们的成果决非凌空蹈虚,而是踏踏实实用脚走出来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谈到如刘淑春一样的学者,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深情地聊起这样的事例:中心顾问、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经常不带秘书,不扰基层干部,自备干粮,悄悄深入全国各地农村调查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因重病10次住院,接受过8次化疗后仍多方奔走搜集研究素材。

  那部集中反映中心学者对于苏联解体的深刻认识、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居安思危》影视作品,则是李慎明亲自率团三赴俄罗斯实地调研、两派摄制组到俄罗斯采访各界人士后形成的。

  用脚走出来的研究成果,坚实有力,可亲可信。我们深信,从事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学者,他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更多有益借鉴;他们所坚定高擎的真理火把,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本报记者 肖国忠)

  短 评

  向坚守理想信仰的学者致敬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有力量?坚定的理想信仰。

  20年前,仿佛在一夜之间,世界上曾经最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瞬间崩溃。这场被俄罗斯总理普京称为“20世纪最大灾难”的历史变故,成了理想信念的试金石。一些原本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意志薄弱者,在“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终结者’”谬论的恐吓下,逃离甚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而一些普通民众,则因思想理论上的模糊不清,陷入了迷茫。马克思主义还有生命力吗?社会主义将走向何处?这样一些事关国家存亡和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亟须理论界作出具有说服力的回答。

  所幸,在中国这片辽阔的热土上,从来不缺乏立场坚定又有卓识远见的仁人志士。一批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秉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秉持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无畏无惧地承担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贡献理论智慧的光荣使命。他们只有一个信念: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索,找寻出对人民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全人类负责的客观答案。

  17年,足以让稚嫩孩童成长为翩翩少年,也足以让长者渐渐老去。岁月流逝间,我们很难真正体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的学者在这17年里付出过怎样非比寻常的艰辛努力,品尝过怎样异于常人的酸甜苦辣,然而,我们却见证了这批学者用汗水和辛劳浇灌的学术成果,用理想和信仰铸就的理论贡献。这样的学术成果和理论贡献,因为契合着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而字字珠玑。

  曾经极力鼓吹“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终结者’”的弗朗西斯·福山,在2009年接受日本《中央公论》杂志采访时低头承认:“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福山前后不一的言论,是对人类社会不可移易的发展规律的深刻反省。于是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17年来学者们矢志不渝坚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阵地的弥足珍贵。

  此时此刻,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向这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铺设坚固理论基石的学者致敬!

【1】 【2】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