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坛新论

柳斌杰:保护文化环境是国家战略问题

  2011年10月14日08: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呈现出产业发展、事业繁荣的新局面,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世界新格局的形成,保护文化环境和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环境保护和文化安全问题。作为文化工作管理者和文化建设参与者,我们要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紧迫性出发,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保护文化环境和文化安全的重要论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加自觉、主动地贯彻中央关于净化文化环境、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决策,更加有效地实施文化环保工程,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为民族的精神发育创造良好氛围。

  文化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类所依赖的环境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三是文化环境。任何国家、民族、个人生存都离不开这三大环境。对文化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早就有文化人的积极评判,只是在互联网文化的大潮中更加警觉了,因为全球多样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和社会信息化而历史性地凸显出来了。

  文化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在文明进步中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生活实践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条件。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同,自然环境是天然存在的,而文化环境是人类自己生产和创造的。文化环境首先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孩子一出生,就会接触到很多文化产品,如书籍、报刊、音像制品、广播电视、音乐、舞蹈、绘画、互联网、手机等,这些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硬件”,都是承载了文化精神、文化内容、故事情节、各种知识的,这些因素又形成了文化环境中的“软件”。文化环境就由这软硬两个方面构成,它所体现的人文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等,就影响每个思想正常的人。这些文化的形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没有人能够离开文化的影响。人和文化的关系,就像人和阳光、空气、水的关系一样,须臾不可或缺,人们一刻都离不开文化环境所提供的精神滋养。健康的文化能够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进而改变世界的面貌。先进的文化能改变人生的轨迹,进而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

  文化环境虽然是软性的,却是影响人类生存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当代社会尤其如此。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处在一个独特的地域或家庭,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当时当地文化环境的熏陶,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必然带有一个时代、一定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质,这就是文化基因。

  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一个根本目标,必须要依靠文化的力量,所以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是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精神的因素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伊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改造和建设工作,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不断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改革开放之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首次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当前,面对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党和国家明确提出把保护文化环境作为国家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保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决心。

  正确判断当前我国文化环境

  对于当前我国文化环境的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健康繁荣、多样生动,有的认为“非洋即古”、低俗不堪,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客观地说,我认为我国目前的整个文化大环境是民主开放、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改善文化公共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社会主义文化真正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从核心文化门类来看,我国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无人可比,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保护和利用,继承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我们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公共服务,基本实现了书屋村村有、电视村村通、乡乡能上网、月月有电影,基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国生产的图书、报纸、电视剧、演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均居世界前列,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内容丰富、多式多样的精神食粮;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我们有序开放文化市场,引进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世界上的各种名著在中国都有出版,世界上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中国常有展演,中国人民不出国门就能共享人类文化成果。这些就构成了我国文化环境的主流和大趋势。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对我国文化环境的净化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尤其是要解决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文化环境的压力主要包括西方文化的渗透、价值观的较量、借助网络炒作敏感问题、封建文化的死灰复燃、低俗之风久禁不止等方面。

【1】 【2】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