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坛新论

文化复兴的历史方位 (4)

杜飞进 温红彦 李舫 张贺 杨雪梅  2011年10月14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提高文化自觉才能解放文化生产力

  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必须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不仅仅是生机勃发的文化产业和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更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思想基础的过程。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文化体制改革启动的时机和节奏时,不能不叹服这高屋建瓴、大胆缜密的顶层设计。

  英国BBC曾经评论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领导人也正将注意力转向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设计,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如果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回答的是文化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建设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那么,这次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还要回答如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问题。

  从理论层面看,文化体制改革的价值是实践、丰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从实践层面看,它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创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天,我们总结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经验,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起远航中可以凭借的风帆。

  文化体制改革为什么能形成广泛的思想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导向。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强,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说,党的十六大吹响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军号时,人们对于改革的必要性还认识不足的话,那么,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确立“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则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文化体制改革为什么能够顺利推进?改革能否顺利,关键是改革是否尊重和顺应规律。实践证明,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有进入市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更高,主流的声音才能传播得更远。这既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因为把文化推向市场,就是把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了群众,就是让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成为衡量文化发展的标准,从而文化才能在接受市场的评价中不断校准自己的方向。事实上,那些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往往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亮剑》、《任长霞》、《恰同学少年》、《士兵突击》、《金婚》、《闯关东》等一大批优秀电视剧,其收视率节节攀高就说明:占领市场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市场份额越大,服务的群众就越多,正确导向就越能落到实处。

  改革能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对象是否理解和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保持波澜不惊、顺利推进的良好态势,就是因为在改革中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只有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改革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8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可以说也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它表明群众路线的法宝对于我们党来说永远不会过时。

  文化体制改革为什么能有一个优化的路径?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一种科学有效的领导方法。正是因为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经验教训作参照,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日渐清晰。

  自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就设计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发展思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其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两分法”的思路,改革的路径也就变得明晰起来。就宏观而言,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体制。就微观而言,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享受政策扶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实行企业体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文化产业为什么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后,又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路,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抢抓机遇,加大国家层面对文化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1】 【2】 【3】 【4】 【5】 【6】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