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坛新论

文化复兴的历史方位 (3)

杜飞进 温红彦 李舫 张贺 杨雪梅  2011年10月14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文化,迎来黄金发展期

  谁早进行改革谁就早发展,谁先进入市场谁就先受益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

  文化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紧扣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这四个关键环节全面推进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的关键所在。不下决心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硬壳砸掉,就无法培育出真正的市场主体。

  作为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2004年1月,北京儿艺完成股份制改造,从原来的事业单位彻底转为公司法人,实现了惊人的飞跃:演出场次增长了7倍,总收入增长了100倍。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制590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制595家,22个省区市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随着大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曾经靠吃“皇粮”生存的事业单位开始面向市场,“事业人”变成了“企业人”。

  这些惊人的变化证明:文化单位蕴藏的潜力是巨大的,文化市场开发的前景是广阔的,谁早进行改革谁就早发展,谁先进入市场谁就先受益。

  创新机制,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大大提升。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建立健全遍布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海浦东新区通过“竞标+配送”的方式,把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权由政府交给基层、交给受众,变传统的“上面送什么,下面看什么”为如今的“下面要什么,上面给什么”。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速达到18%以上。政府实施的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

  调整结构,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各地通过推动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使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大型文化企业。

  2008年3月24日,江西出版集团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重组的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为国内出版业首次跨地区重组的企业。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整合省内发行网络,控股海南发行集团公司,成为出版业首家超百亿元企业。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2010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甚至达到7%。

  如果8年前,我们讲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别人会说这话太不靠谱,但是今天这句话已经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大政策。

  转变职能,加强和改进文化管理。通过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

  山东省临沂市率先探索出“三局合一、联合执法”的“临沂模式”。以“临沂模式”为蓝本,全省各地市加快整合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同时整合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组建起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这一改革举措,真正实现了文化审批权、执法权之间的分离。

  “走出去”,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的不断拓宽,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脱颖而出。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选择,目前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已与148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9个。

  8年的奋斗,8年的探索,充分证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是对文化复兴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

  今天,中国文化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一个管理科学、市场规范、创作繁荣、消费旺盛的文化中国正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1】 【2】 【3】 【4】 【5】 【6】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