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坛新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务实启动 (2)

本报记者 祝晓风 王建峰 夏萌  2011年10月11日15: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热情与目标

  7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专题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这是近年来社科院在北戴河召开的最热烈的一次会议。

  当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创新工程专题工作会议开始了第一次分组讨论,全院所局级领导分为五组,联系各自工作实际,各抒己见,交流、座谈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李长春在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讲话精神的体会。大家还结合王伟光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主题报告,围绕创新工程实施各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务实的讨论,为推进创新工程的实施建言献策。

  “李长春同志讲了哲学社会科学与党和国家事业之间的关系,对我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学部委员李景源认为。国际研究学部副主任、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对此感触颇深,她说,启动创新工程,就要贯彻两个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要坚持不唱高调、不讲空话、不发牢骚,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并组织实施好创新工程。

  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来说,今年开展创新工程至关重要。谈到实施创新工程的意义,有与会人员认为,创新工程有一种将20%的人才作为蓄水池的调节和激励作用,有助于加强研究人员的竞争感、归属感和主流意识。同时,“社科人”还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目前的状况,与中央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很不适应,尚须作出巨大努力。

  在26日的第二次全体大会上,院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院纪检组组长李秋芳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意见》和《关于创新单位及创新项目申报要求的通知》两份文件作了说明。她介绍了实施意见的形成背景、依据和要点,指出实施意见具有6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创新过程中的三个结合,即将中期规划与年度安排相结合、原则性要求与可操作性举措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新要求与传统体制中的合理有效部分相结合。二是强调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建设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平台,建设“走出去”战略的学术窗口以及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高地作为创新工程的基本任务。三是把科研组织方式、科研方法、传播方式、人才培养和使用方式、学术观点及学科体系的创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着力点。四是明确把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廉政建设作为创新工程准入的必要条件、作为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和保障措施。五是确定了推进创新工程的原则、步骤和组织领导。六是突出“三项改革”,即用人制度改革和创新岗位管理是创新工程的发力点;资源配置和研究经费管理改革是创新工程的制度亮点;项目评价办法改革是发挥“三个定位”作用的关键点和人事财务制度改革的基点。

  “创新工程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原有体制,让人看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希望、活力和未来。”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在发言中说,创新工程的工作设计和实施充分体现了院党组领导班子锐意进取的精神,工作思路逐步清晰,改革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全院应尽量达成思想上的统一,科研人员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对此表示认同,他说,相比而言我院的改革已经滞后,现在需要抓住机遇奋起直追。此次工作会议的目的非常明确,对社科院未来5—10年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管讨论中大家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建议,但无不赞成创新,无不为即将展开的创新工程所鼓舞。

  其实,王伟光在会议第一天的讲话中就指出,这次会议就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实施创新工程的目的、步骤和方法。他还指出,实施创新工程,要着力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努力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学术观点与理论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科研组织与管理创新、科研方法与手段创新、用人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

  这次北戴河会议上承3月的院工作会议,下启创新工程各项举措。会议结束后,各所局级单位领导回到北京,迅速传达会议精神。所有“社科人”都意识到,创新工程真的来了。

【1】 【2】 【3】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